作文,虚实结合

作文,虚实结合

ID:39407027

大小:28.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7-02

作文,虚实结合_第1页
作文,虚实结合_第2页
作文,虚实结合_第3页
作文,虚实结合_第4页
作文,虚实结合_第5页
资源描述:

《作文,虚实结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作文,虚实结合篇一:虚实结合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送魏二王昌龄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1)这两首送别诗都写了猿声,请说明二者在对猿声的写法上有什么

2、不同?(4分)(2)第一首诗中的“江风引雨入舟凉”与第二首诗中的“青山万里一孤舟”都写得景中有情。请对此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琅琊溪①[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那几幅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4分)凉州词三首(其一)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3、注】唐德宗贞元六年(790)以后至九世纪中叶,安西和凉州边地尽入吐蕃手中,“丝绸之路”向西一段也为吐蕃所占。碛(qí):沙漠。(1)诗的前两句在写景上有何特点?(4分)(2)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苏轼的赤壁风飘飘,水潺潺,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

4、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纪缅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余秋雨先生在

5、《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赤壁只为苏轼而光芒四射。赤壁,只属于苏轼。篇二:虚实结合《古代

6、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教学设计设计者:田建红[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古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2、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正确运用“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规范答题。过程与方法:1、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2、通过对高考试题中诗歌的鉴赏,总结体会如何对“虚实结合”作规范作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纯净美好的情感。[学习重点]:结合作品分析实写和虚写的内容及其作用。[学习难点]:掌握分析方法和答题思路,形成完整答案。[教学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归纳出答题的技巧教学过程

7、:一、课前诵读:柳永《雨霖铃》二、导入新课:(一)温故知新:《雨霖铃》中那些是实写?那些是虚写?(答案略)(二)知识小结:古代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虚实结合是古代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也是高考的考点之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总结一下虚实结合的相关知识。1、什么是实写?2、什么是虚写?明确: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8、“虚实结合”就是把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判断诗歌是否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其实很简单,我们只要找出诗歌的虚写就可以了,常考的虚写有几类:(1)诗人想象的未来之境:“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