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免疫》PPT课件(I)

《抗感染免疫》PPT课件(I)

ID:39523257

大小:1.71 MB

页数:89页

时间:2019-07-05

《抗感染免疫》PPT课件(I)_第1页
《抗感染免疫》PPT课件(I)_第2页
《抗感染免疫》PPT课件(I)_第3页
《抗感染免疫》PPT课件(I)_第4页
《抗感染免疫》PPT课件(I)_第5页
资源描述:

《《抗感染免疫》PPT课件(I)》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篇 免疫学基础第九章抗感染免疫第一节机体抗感染免疫因素第二节抗细菌、真菌感染免疫第三节抗病毒免疫第四节抗寄生虫免疫机体抗感染免疫因素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1什么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是机体在种系发育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天然防御功能,是经遗传获得,能传给下一代,其作用并非针对某种病原体故称非特异性免疫,由屏障结构,吞噬细胞及正常体液和组织免疫成分构成。2先天性免疫由谁执行?屏障作用吞噬作用正常体液的杀菌物质炎症反应机体的不感受性(一)生理屏障作用1、皮肤黏膜的体表屏障——第一道防线(1)机械阻挡作用:健康的皮肤黏膜、鼻毛、呼吸道和消化道定向运

2、动的纤毛等,都能阻挡或排除微生物。(2)分泌抑菌杀菌物质:皮肤汗腺分泌的乳酸、皮脂腺分泌的不饱和脂肪酸、胃酸等都有杀菌作用。(3)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正常菌群一般情况下不致病,而且对病原微生物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如口腔中的唾液链球菌产生的过氧化氢,能抑制脑膜炎双球菌;肠道乳酸菌产生的细菌素和酸性物质,能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菌的生长。同时,它们还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自然抗体,对一定病原菌有抑制作用。体表屏障对大多数病原微生物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但少数病原微生物如羊布氏杆菌和钩端螺旋体等,可突破此屏障,侵入机体引起感染。2、淋巴结的内部屏障——第二道防线病原微

3、生物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进入机体后,它们将随着组织液及淋巴液到达淋巴结,淋巴结内的树突状细胞可将其捕获固定,继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灭,阻止它们向组织深部扩散蔓延。3血脑、血胎的深部屏障——第三道防线(1)血脑屏障:由脑内的毛细血管壁及包于其外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有阻止病原微生物和毒素等侵入脑组织的作用。新生动物因血脑屏障功能不健全,易发生神经系统感染,如小儿麻痹症、禽的脑脊髓炎等(2)血胎屏障:是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组成。正常情况下,它不妨碍母子间的物质交换,但可阻止某些药物、病原微生物、毒素等通过血胎屏障,进入胎儿体内,从而保证了胎儿在子宫内的正常发育。

4、孕早期因胎盘屏障功能不健全,易发生胎儿宫内感染,引起胎儿的损害。血脑屏障(二)非特异性细胞的吞噬作用1吞噬细胞的种类(1)大吞噬细胞:包括游走及固定类型的巨噬细胞和血液及淋巴管中的单核细胞,即单核-巨噬细胞系统。(2)小吞噬细胞:即血液中的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2吞噬过程当病原微生物或异物进入体内时,吞噬细胞受趋化因子作用,向抗原处聚集,并通过吞噬或吞饮方式将病原微生物或异物摄入细胞内(对细菌等较大异物,直接伸出伪足将其吞入细胞内,形成吞噬体。对病毒等较小的异物,则胞膜内陷,闭合形成吞饮小体)。然后吞噬体或吞饮小体向胞浆内的溶酶体靠近,形成吞噬溶酶体。溶酶体内的

5、溶菌酶、过氧化氢酶等能直接杀死细菌,而水解蛋白酶等将其进一步消化分解,最后将不能消化的残渣排出细胞外。吞噬过程3吞噬结果(1)完全吞噬:大多数细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可被完全彻底的消化或杀灭。(2)不完全吞噬:一些病毒和兼性细胞内寄生菌(如结核杆菌、布氏杆菌等),虽可被吞噬,但却不能被杀灭,称为不完全吞噬。这种吞噬对微生物起了一定的保护和扩散作用,从而降低了药物及体液杀菌因素的杀菌作用。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吞噬后果(三)正常体液因子的非特异性免疫作用在健康动物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中,含有非特异性免疫作用的多种物质,如补体、溶菌酶、干扰素等。这些物质可直接或间接杀灭或裂解

6、病原体,其作用无选择性。当它们与特异性抗体、吞噬细胞等其他防护因子配合时,能发挥较大的免疫防护作用。1补体系统补体是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中含有的非特异性杀菌物质。是一组具有酶原活性的血清球蛋白,可被抗原抗体复合物或其他因素激活的酶系统,故称为补体系统。补体的发现返回JulesBodet(1870-1961),DiscovererofComplement1894Bordet发现绵羊抗霍乱血清能够溶解霍乱弧菌,加热56°C30min阻止其活性;加入新鲜非免疫血清可恢复其活性。Ehrlich在同时独立发现了类似现象,将其命名为补体(Complement)(1)组成和性质约占血清

7、球蛋白总量的10%,约有30种蛋白质组成。性质不稳定,对温度敏感,56℃30min丧失活性。含量相对稳定。补体的组成补体按发现先后顺序分别命名为C1~C9(C1=C1q,C1r,C1s),主要有11种成分补体的激活传统途径旁路途径激活因子:抗原抗体复合物传统途径抗体结合抗原后,暴露补体结合位点,从而结合补体C1,使补体成为具有活性的C1。C1激活C4C4aC4b,结合于抗原表面C4b激活C2C2aC2b,与C4b结合形成复合物C4b2b(C3转化酶)C4b2b激活C3C3aC3b,与C4b2b结合形成复合物C4b2b3b(C5转化酶)C4b2b3b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