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华为基本法”从深圳来,到全世界去

回答“华为基本法”从深圳来,到全世界去

ID:39585717

大小:21.65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7-06

回答“华为基本法”从深圳来,到全世界去_第1页
回答“华为基本法”从深圳来,到全世界去_第2页
回答“华为基本法”从深圳来,到全世界去_第3页
回答“华为基本法”从深圳来,到全世界去_第4页
回答“华为基本法”从深圳来,到全世界去_第5页
资源描述:

《回答“华为基本法”从深圳来,到全世界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1978年,在邓小平主持的6000人全国科学大会上,一个名叫任正非的33岁的青年人坐在后排,他因为刚刚获得了全军技术成果一等奖而成为军方代表。然而此刻,他还在为父亲能否平反、自己能否入党而忧虑。怎知9年后,他南下中国的改革试验田深圳,以区区2.4万元创办一家叫做华为的公司;又怎知30年后,他将成为令爱立信、思科等大佬们头疼不已的名字。    华为是个异类,一方面,它是中国最赚钱的民营企业、赢利最好的高科技企业以及世界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之一;另一方面,它又是一家最神秘的科技公司,对于记者来说,采访任正非的难度甚至要远远超过采访华人首富李嘉诚;  

2、  有时候,华为像是最会推销自己的武林盟主,它将深圳红极一时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发挥到了极致———“狼性文化”、“床垫文化”、“华为基本法”是很多企业推崇的必学科目,连“山寨机之父”、台湾联发科董事长蔡明介都说,任正非所写的《华为的冬天》、《北国的春天》,他时时翻阅以自省;但有时候,它又陷入公关危机中左支右绌,焦虑症、抑郁症、过劳死是大众心目中华为员工的标签,有网友甚至说,爱惜生命,远离华为。    但没有人能忽视任正非领导下华为的强大:2005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任正非作为国内唯一入选的企业

3、领袖,与比尔·盖茨和乔布斯比肩而立;2008年,美国《商业周刊》杂志全球十大最具影响力公司中,华为是中国唯一的上榜企业。而英国《经济学人》的评价则更为直接,“它(华为)的崛起,是外国跨国公司的灾难”。    有人问任正非,华为销售增长迅猛的秘密究竟是什么?任正非不假思索地说:“因为华为一年申请到的专利超过1000件!”在华为看来,支撑巨人迅猛成长的,是其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这也得益于深圳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和特色———在深圳,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究开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职务发

4、明中的专利出自于企业。    创业艰难百战多:床垫文化    对于身处深圳的公司而言,背靠香港就是最大的优势。然而任正非在倒买倒卖之时,在悄悄进行着自己的研发。    1987年,已过不惑之年的任正非以2.4万元资本注册了深圳华为公司。跟那个年代的很多创业者一样,任正非有一个非常卑微的开始,而在这之前,他的生命可以用灰色来形容。家庭的贫苦、底层的滚打、疾病的折磨,让他对生活有近乎残酷的清醒,并具备了“狼”一样的素质———如果命运给他一次翻身的机会,他会把所有的一切都用上。    华为公司最初的业务是倒买倒卖,靠做香港康力公司的H A X模拟交换机

5、的代理,把交换机从香港进口到内地,赚取其中的差价——— 这也是当时最常见的商业模式,对于身处深圳的公司而言,背靠香港就是最大的优势,至于是代理交换机或是代理其他,都是一样。    然而,与其他做倒买倒卖的代理公司不同,任正非开始悄悄研制自己的数字交换机。任正非之所以下定决心搞研发、做自己的产品,到底是对技术天生的热衷,还是对“倒手”生意长期盈利能力的担忧,或是国内运营商对程控交换机的渴望激发了商业火花,原因无从考究。但1991年9月,华为租下了深圳宝安县蚝业村工业大厦的三楼,50多人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回忆往昔,任正非在《天道酬勤》里写

6、道,“为了能赶上市场的节奏,为了能获得竞争先机,我们只能付出比别人更多的精力来工作,加班累了,就在办公室铺下垫子睡一觉,醒了就继续干;思路没了,就在办公室铺下垫子睡一觉,有了思路就继续干,所以也造就了华为传承至今的垫子文化。”    1991年12月,“华为制造”首批程控交换机终于通过了全部基本功能测试,当月发货出厂。事后员工们才知道,公司此前收到的订货预付款已全部用完,再发不出货,公司就要破产。    南国烽烟正十年:农村包围城市    在与跨国公司血拼的过程中,华为先从偏远的城镇电信局突破,迅速抢去了跨国公司们还没有来得及顾及的农村“蛋糕”。

7、    “设备出来,我们很兴奋,又很犯愁,因为业界知道华为的人很少,了解华为的人更少。在北京寒冬的夜晚,我们的销售人员等候了八个小时,终于等到了客户,但仅仅说了半句话:我是华为的,就眼睁睁地看着客户被某个著名公司接走了。”华为的开局异常艰难。    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电信业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的黄金时代———电信网络面临一次全面更新改造,对设备商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商业机会。但国内当时使用的几乎所有通讯设备都依赖进口,所谓“七国八制”,即美国A T&T、加拿大北电、瑞典爱立信、德国西门子、比利时贝尔、法国阿尔卡特,及日本N EC和富士通。   

8、 此时的华为要与全球各发达国家的世界级巨子同场竞技,压力可想而知。    在与跨国公司血拼的过程中,华为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