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从“矛盾”到“和谐”

论文:从“矛盾”到“和谐”

ID:39587203

大小:3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7-06

论文:从“矛盾”到“和谐”_第1页
论文:从“矛盾”到“和谐”_第2页
论文:从“矛盾”到“和谐”_第3页
资源描述:

《论文:从“矛盾”到“和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矛盾”到“和谐”——谈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内容提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旧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其中也包括师生关系的变化。教师要想在教育行业永立不败之地,就要不断地探求、创新。当前,如何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也成为广大教师关心的话题。【关键词】矛盾和谐师生关系【正文】一、“矛盾”的产生学校教育的宗旨是教书育人,而教书育人又离不开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因此,师生关系是学校诸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它是由浅入深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作为教师,总是希望师生关系能向好的纵深方面发展,但在现实教学中往往会事与愿违。请先

2、看一组事例:事例一:2003年3月的一天下午,阳江市某中心小学六年级数学老师在上数学课时,一名男生没有听课,与同桌大声讲话,且干扰其他同学做习题。数学老师便走过去小声地批评其两句,要求其拿出练习薄做练习。但该生不仅没有接受批评,还对数学老师动起手来,并掏出一把小刀扎向数学老师……老师被刀扎中了右眼。经检查,该老师眼球破裂,视网膜脱落,需做手术。然而手术后,该老师的右眼还是报废了。事例二:2005年3月10日晚六时许,嘉兴市某中学的一位女老师来到上晚自习的教室,发现有学生从后排走出去,她便问班上学生:“刚才出去的是谁?穿什么衣服?”这时班上

3、有学生嬉皮笑脸地说:“老师,你穿什么衣服,从里到外我都知道。”女老师听了这句带有侮辱性的话,心里不悦也回敬了一句。这时,班主任正好从窗外走过。女老师说:“你们不要在班主任过来时才认真看书。”这时,坐在后排的小非(化名)说了句:“班主任关我什么事?”女老师说:“什么叫关你什么事?”小非用嘉兴话骂了句“妈的X”。女老师非常愤怒,用手推了小非一把。小非举起手就打了女老师一巴掌,并揪住女老师的头发把该女老师压在前排的一张课桌上。事例三:重庆市某中学的一名教师在午休时,用教鞭敲了一个玩纸牌的男生的背部。可接下来的事令在场数十位学生震惊——这个不满1

4、5岁的男生持板凳连续3次狠砸老师头部,并在其他老师赶来之前狂踢老师身体,致其口吐白沫昏迷。事例四:吉林省永吉县某中学,下晚自习后,一位女老师听到楼上有人大声喧哗,于是她上楼查看情况。当她走到四楼时,正看见几名学生破口大骂学校的校长和别的老师。她走上前去,劝说几名学生回家,但他们不仅没有离开学校,还将老师打倒在地,造成多处骨折。看了以上的事例以后,我想大家的心情肯定会和我一样的沉重。我们的学生怎么了?教师怎么了?师生关系又到底怎么了?……这一连串的问题带给我追逐不尽的思考。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这样的事情,不仅是我们教师的尴尬,我想也是全社

5、会的尴尬。那么,在师生关系中何以引发如此激烈的矛盾冲突,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二、“矛盾”从何而来?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最近几年,无论是社会、家庭,还是学校,都一味地迁就、娇惯学生,而对老师却是指责和不理解。诸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等言论助长了学生的胆大妄为,相反,却给教师以无形的压力。这样,出现前面那些尴尬场面也就不足为怪了。1、家长的“溺爱”助长了学生的“个性膨胀”当前,有些家长溺爱孩子,从孩子出生到成长,对他们的事过分关心,事无巨细。常见的表现有:①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

6、。当家长和孩子发生意见分歧时,作出让步的往往是家长。②对孩子过分关爱,遇事总是包办代替。本来是孩子能做的或应该做的事也不让孩子去做。③怕孩子受苦。当孩子提出超过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物质要求时,家长也想尽一切办法去满足。④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尽可能地让孩子远离困难,并且愿意替孩子去克服困难。⑤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为孩子着想,处处为孩子考虑和打算。……渐渐地,孩子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习性,“特权”思想演变为“个性膨胀”,在学习生活中难以融入集体;再加上网络游戏、宣扬暴力的图书等不良影响,致使学生往往选择以暴力的方式解决矛盾和问题。2、“矛盾

7、”的内心世界导致“不和谐”的行为中学生正处于身心的发展时期,还没有建构起完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内心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代中学生心理上有多种双重性:即政治上具有探求性,观点上带有偏激性;思想上具有进取性,认识上带有片面性;目标上具有时代性,需求上带有享乐性;思维上具有求异性,心理上带有逆反性;意识上具有自主性,处事上带有自利性;行为上具有独立性,生活上带有自私性;性格上具有开放性,意志上带有脆弱性;交往上具有广泛性,情感上带有冲动性。这种“矛盾”心理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处理师生关系问题时的“不和谐”行为。3、社会对教师的不理

8、解、教师权威和尊严的丧失这几年,有许多人把师生之间出现的矛盾全部归咎于学校和教师,似乎谁都可以对教师指手画脚,甚至抛出一些极具偏见的言论,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人们希望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