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文言文汇总)

第六单元文言文汇总)

ID:39599896

大小:77.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7-07

第六单元文言文汇总)_第1页
第六单元文言文汇总)_第2页
第六单元文言文汇总)_第3页
第六单元文言文汇总)_第4页
第六单元文言文汇总)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文言文汇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汇总《富贵不能淫》知识梳理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生气,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孟子说:“这怎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亲自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里,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是妇人家应该遵循的道理。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守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

2、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一、文学常识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家大师,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一书现存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写的。本文选自《滕文公下》。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二、注释:1.诚:真正,确实。2.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节气的男子。3.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4.焉:怎么,那里。5.丈夫之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冠:行冠礼。6.父命之:父亲给以教导。命,教导,训诲。7.戒:告诫。下文的“戒”

3、是“谨慎”的意思。8.女家:这里指夫家。女,同“汝”,你。9.夫家:这里指丈夫。10.正:准则,标准。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12.得志:实现志向。得,实现。13.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14.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道:原则,行为准则。15.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迷惑。16.移:改变,动摇。移:使……改变。17.屈:屈服。屈:使……屈服。三、结构、内容、写法:第一段:景春提出大丈夫的标准。第二段:孟子反驳并提出自己关于大

4、丈夫的标准。总结起来比较重要的内容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关于大丈夫的名言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成为他们坚守正义的座右铭。在说理方面孟子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从妾妇之道谈到为大丈夫之道,深入浅出,极具说服力。四、问题探究: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文中哪句话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

5、天下”意思相同?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3.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4.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大丈夫的形象。像公孙衍与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5.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只能算得上“妾妇之道”!(注: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他们以自己的喜怒

6、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6.孟子为什么会讲到“妾妇之道”?孟子用“妾妇之道”作比,指出二人的本质:他们只不过是顺从君王的意志,就像当时出嫁的女子完全顺从丈夫的意志一样。他们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算不上大丈夫。7.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

7、、屈服。8.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威武不能屈——闻一多、刘胡兰、颜真卿9.第一段景春是带着怎样的态度来提出问题的?景春提出观点时使用了一个反问句,还用了一个加重肯定的“诚”,可见他对这一观点的深信不疑,同时也透漏着对张仪和公孙衍的敬仰、崇拜和羡慕!10.孟子认同景春的观点吗?从文章那里可以看得出来?表达了孟子怎样的态度?孟子首先同样以一个反问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焉得”一语不仅仅是对景春所持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和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整理译文: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