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导学案

故都的秋 导学案

ID:39641169

大小:4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7-08

故都的秋 导学案_第1页
故都的秋 导学案_第2页
故都的秋 导学案_第3页
故都的秋 导学案_第4页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 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故都的秋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朗诵课文,扫清文字障碍。2、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课1、作者生平: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2、薄奠》、《出奔》、《茫茫夜》等2、写作背景:1934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上海迁居到杭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记游散文。1934年7月,中国大地连年混战,民不聊生,郁达夫本人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于是写下了本文。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混()沌潭柘()寺一椽()破屋驯()鸽落蕊()耗()子平仄()椭()圆颓()废廿()四

3、桥4、解释下列词语⑴混混沌沌: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⑵一椽破屋:一间屋⑶落寞:冷落,寂寞⑷一叶知秋: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发现一点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⑸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5、合作探究:⑴、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是什么情感?(请用文本的句子回答)喜爱和向往,但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分析:①“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②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

4、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③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⑵、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句是文章的文眼⑶、理清文章结构提示:本文分为总起、分写、总括三部分。                                                   【结构分析】第一部分(1~

5、2)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是总起部分。第二部分(3~12)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1、记叙:(3-11)依据“清”、“静”、“悲凉”这一特色,逐一描述了故都的自然风物。2、议论:(12)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的秋。第三部分(13~14)总括全文,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6、课后作业:每个学生收集一首写秋的诗并加以简要的赏析。第二课时学习目

6、标1、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2、分析、体味故都秋景的特点。重点突破1、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本文围绕“秋”描写了哪些“形”,写了故都的秋的那些景象(描写了几幅画面)?它是怎样体现“清、静、悲凉”的故都秋味的?4①第三段,秋院(小院秋晨)天色—很高很高的碧绿的给人一种明净高爽天无纤尘之感写出了“清”。鸽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写出了“静”。日光——一丝一丝漏下来的,阳光本是给人温暖和希望的作者却让它多了几分冷落与萧条。牵牛花——蓝朵欣赏的是冷色调。秋草——几

7、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感受到生命的衰竭与凄凉。还有作者赏秋的背景——破屋残垣小院②第四段,秋槐(秋槐落蕊)“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柔软的触觉”视觉、听觉、嗅觉都无从把握,只能通过“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来感受那其中的美,写出了环境的静,心的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还觉得有点落寞”看到扫帚的丝纹,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细微的扫地的声音,在原本繁华热闹的故都,连扫帚扫地这样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正反衬出故都的静

8、寂,写出了环境的静,心的悲凉③第五段,秋蝉(秋蝉残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衰弱”突出蝉声之小,而着一“残”字,则让萧瑟的气氛笼罩着故都,让人顿生悲凉之感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这里用反衬的手法,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写出了故都秋的静和悲凉的特点④第六至十段秋雨(秋雨话凉)“那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写出了环境的静,悲凉“息列索落”这个拟声词写出了秋雨的静,不喧闹,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