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解题思路与技巧

浅谈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解题思路与技巧

ID:39642066

大小:3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7-08

浅谈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解题思路与技巧_第1页
浅谈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解题思路与技巧_第2页
浅谈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解题思路与技巧_第3页
浅谈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解题思路与技巧_第4页
浅谈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解题思路与技巧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解题思路与技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题解题思路与技巧兰州市第四十六中学李磊兰州市第三十二中学王雪琴浅谈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题解题思路与技巧兰州市第四十六中学李磊兰州市第三十二中学王雪琴关键词:说明文阅读理解思路与技巧说明文的实用性很强,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随处都在使用,与生活密切相关,因而中考中对说明文阅读理解的考查是一个重点,在历年的中考中都是必考文体。笔者总结了执教以来的教学经验,并认真研究了近几年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总结了一些说明文阅读的答题思路与技巧,和大家共同商榷。一、有关说明对象及其事物特征的问题如何去解答阅

2、读说明文,首先要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找准说明对象,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看题目;抓关键句;借助说明方法。如2005年兰州卷《要讲自然道德》的第19小题,就需要考生找到关键句并进行概括,来阐释“自然道德”这个抽象的说明对象。说明事物的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形态、性质、变化、成因、功用等。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呢?首先,要抓住说明的要点,因为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说明文的要点因说明对象的不同而有别。如2007

3、年兰州卷《秋末晚菘》的第17小题,要求从文章第④段入手,分条说明白菜的优点,类似的问题只要围绕关键文段抓住说明的要点就能解决问题。其次,应弄清楚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这通常就需要从文章的整体上去把握,考生需要仔细阅读文章,并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概括。如2008年兰州卷《桑》的第15小题,要求考生具体说说本文讲了桑的哪些相关知识,从文章来看,作者分别从形态颜色、伤肺、果实、家植和野生等不同角度介绍了桑树的相关知识,考生若不认真阅读,逐条归纳,那就有可能在答题过程中出现遗漏点。

4、二、有关说明方法的问题如何去解答说明方法是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在说明文中的主要作用是使所说明的对象更加通俗易懂,清晰明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因而它也是中考中必考的考点。在指导考生阅读说明文时,应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并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主要的考查点是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的概念及其在文中的作用。考查中通常考到如下几种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等,如2004年兰州卷的第16小题、2

5、005年兰州卷的第20小题、2006年兰州卷的第20小题等,都考查的是这几种最常见的说明方法,需要考生格外注意并牢记。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虽然没有出现有关说明方法在文中作用的试题,但是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还是需要反复强调,让学生明确记住:说明方法是为说明对象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至于具体到各个说明方法就需要根据其不同特点分别去理解了。另外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回答此类问题的格式,通常可以这样去回答问题:本段使用了的说明方法,它在文中的作用是为了更好的说明(说明对象)的特征。三、有关说明语言特点的问题

6、如何去解答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首要特点。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就是要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如2006年兰州卷《汉文化与筷子》的第19、21小题就考查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除此以外,考生还应注意说明文语言的平实、生动,2008年兰州卷《桑》的第17小题就要求考生来分析文章生动的原因,这主要从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两方面去考虑、分析。其实在常规复习中就可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信息:说明文语言是平实的还是生动的,主要就看文中是否更多的使用了修辞手法。四、有关重点词句理解的

7、问题如何去解答说明文的阅读理解,同样涉及语音、词语、句意的理解等基础知识,这就要学生在平时做一个有心人,随时积累词语,遇到有意思的句子要揣摩、领悟。考题上出现此类内容,要从文章内容上,尤其是从文章的中心去理解,同时还应联系好上下文,找准答题区间,这样才能更准确的理解并解决问题。五、有关开放性的问题如何去解答在说明文的考查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开放性的试题,要求考生说说自己的看法或理解,这类试题虽然是要求考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但是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在理解原文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去说自己的观点或建议,不能

8、信马由缰,脱离文章的主旨。如2004兰州卷《“大”与“小”的辩证关系》的第17小题,就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内容后说说自己的见解和建议。2、要注意题目中的隐含问题和前提条件。如2006年兰州卷《汉文化与筷子》的第22小题,其中的隐含条件就是“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实质就是要求考生根据作者的观点去解答问题,很显然如果按照自己的观点去答就有可能答非所问了。3、教师在平时要引导学生多关注当前的热门话题,如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