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针刺法常用灸法其他针法

毫针刺法常用灸法其他针法

ID:39770193

大小:1.75 MB

页数:67页

时间:2019-07-11

毫针刺法常用灸法其他针法_第1页
毫针刺法常用灸法其他针法_第2页
毫针刺法常用灸法其他针法_第3页
毫针刺法常用灸法其他针法_第4页
毫针刺法常用灸法其他针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毫针刺法常用灸法其他针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医云康中医培训确有专长考前培训针灸学毫针火针第二十一单元毫针刺法三棱针皮肤针穴位注射毫针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长短规格粗细规格11.522.534525405065751001252.规格3.修藏防止损坏与污染0.515寸毫米号数26272829303132333435直径mm0.450.420.380.340.320.300.280.260.230.22选择原则便于医生取穴、施术便于留针、患者舒适常用体位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细目一、针刺准备俯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背、腰、臀部及下肢后面穴位仰卧位适宜于取头

2、面、胸腹部穴位和四肢部分(前侧面)穴位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穴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头面、颈前、胸部及四肢的穴位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项和背部的腧穴持针法●刺手掌握针具●押手固定穴位协助进针多指持针法减轻疼痛二指持针法细目二、进针方法二指持针法多指持针法(1)进针方法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左手拇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本法适合于短针的进针。指切进针法左手拇、食两指夹捏棉球,挟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约1cm,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本法适合于长针的进针。夹持进针

3、法主要适用于皮肤松弛或皱纹部位,如腹部进针。舒张进针法左手拇、食指或中指将针刺穴位的皮肤撑开,使之绷紧,右手将针刺入。左手拇、食两指捏起针刺穴位的皮肤,右手持针从捏起上端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进针。提捏进针法细目三、针刺角度直刺针刺的角度适用于大部分腧穴斜刺肌肉浅薄重要器官血管疤痕横刺(平刺)皮薄肉少头面部透针直刺斜刺平刺细目四、行针与得气进针后,为了使病人产生针刺的感应,而行使一定的手法,称为行针。行针得气医者指下亦有一种沉紧的反应患者酸、麻、胀、重行针手法提插法捻转法提针与插针结合,对穴位

4、上提下插的操作方法提插法多用于四肢穴位提插法将针左右来回旋转捻动。捻转法多适用于躯干接近重要内脏的穴位。捻转法●针刺补泻原则《内经》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细目五、针刺补泻提插补泻法重插轻提轻插重提捻转补泻法小、慢、轻大、快、重补法泻法(1)禁刺:病人状态:过饥,过饱,酒醉,劳累过度。妊娠3月以内:下腹部和腰骶部的穴位。妊娠3月以上:上腹部穴位以及一些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至阴等。皮肤状况:感染、溃疡、瘢痕。(2)慎刺:久病体虚、大出血、大汗出者。细目六、针刺异常情况与注意事项原因体质与精神,体位不当,手

5、法过强现象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心慌胸闷、汗出肢冷、脉微弱;血压下降、不省人事处理出针,平卧,保暖,灸治预防针对原因,注意观察四、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晕针原因精神紧张或肌肉痉挛、单向捻针现象针体捻转、提插发滞处理消除顾虑,放松肌肉,调整针体预防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注意正确操作手法滞针原因体位移动,手法不熟练现象针身弯曲处理恢复体位顺势拔针预防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选好体位,勿随意移动身体弯针原因针具质量、手法过重、弯针与滞针处理不当现象行针或出针时发现针身折断处理保持原有体位,用手或者镊子拔出或手术取针预防检查

6、针具;针刺时保留部分针身在体外断针原因刺伤血管现象出血,皮肤肿胀、青紫处理先冷敷,再热敷或轻轻按揉预防注意手法适度,熟悉解剖血肿原因行针和出针手法过重现象出针后酸胀疼痛不适处理局部热敷,灸治预防注意手法适度后遗感原因针刺角度、深度不当现象外伤性气胸多见:胸痛、胸闷、心慌,重则呼吸困难,紫绀处理轻:可镇咳,抗感染重:胸腔穿刺抽气预防熟悉解剖,手法正确刺伤内脏注意避免刺伤重要脏器组织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对肝、脾肿大及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如针刺胸背、腋窝、胸胁部、锁骨上窝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

7、,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导致创伤性气胸。对此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对重要脏器所在部位的腧穴要根据其解剖结构,严格掌握进针的角度、深度,以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注意避免刺伤重要脏器组织针刺眼区和项背部的风府、哑门、风池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眼球、延髓、脊髓等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针刺少腹部的腧穴时,应根据病情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刺伤膀胱等器官。灸法第二十二单元常用灸法灸法是用艾叶捣制成艾绒,做成艾炷或艾条,点燃以后,熏灼体

8、表穴位或患部,使之产生温热或灼痛感,以达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回阳救逆,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作用。艾条灸温针灸艾炷灸直接灸间接灸瘢痕灸无瘢痕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饼灸直接灸隔姜灸艾条灸温针灸一、灸法的分类灸法的作用和适应证(一)温经散寒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各种寒证,如风寒湿痹、痈经、闭经、胃脘痛、腹痛、泄泻、痢疾、乳汁不足等。(二)扶阳固脱用于治疗中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