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_大豆蛋白生产

第三章_大豆蛋白生产

ID:39776208

大小:946.00 KB

页数:152页

时间:2019-07-11

第三章_大豆蛋白生产_第1页
第三章_大豆蛋白生产_第2页
第三章_大豆蛋白生产_第3页
第三章_大豆蛋白生产_第4页
第三章_大豆蛋白生产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三章_大豆蛋白生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章大豆蛋白生产第一节大豆组成及大豆蛋白特性一、大豆一般组成成分大豆化学成分的特点为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多,因此有“植物肉”之称,一般约含40%蛋白质,20%脂肪和25%碳水化合物(这些成分随品种与栽培条件而异)。与米、面不同,几乎不含淀粉。纤维和灰份各含4——5%。(二)大豆的组成成分1、大豆的脂肪大豆脂肪的主要成分是由脂肪酸与甘油所形成的酯类,构成大豆油脂的脂肪酸种类很多,达10种以上,从表中可以看出,大豆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很高,达80%以上,而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则较低。这种特定的脂肪酸组成,决定了

2、大豆油脂在常温下是液态的,属于半干性油脂。大豆油脂中含有大量的亚油酸,它是人体的必须脂肪酸,在人体内起着重要的生理作用。幼儿缺乏亚油酸皮肤会变得干燥,生长发育迟缓;老年人缺乏亚油酸会得白内障。大豆脂肪在人体内得消化率高达97.5%,且有阻止胆固醇在血管中沉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得作用。因此它是一种优质食用植物油,并具有较高得营养价值。除脂肪酸甘油酯外,大豆脂肪中还含有约1.1-3.2%的磷脂及0.5-1.6%的不皂化物,不皂化物主要为醇类、类胡萝卜素、植物色素及生育酚类物质。生育酚具有维生素E的效用,还有使维

3、生素A或油脂具有抗氧化性的作用。2、碳水化合物大豆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约为25%。其组成比较复杂,主要是由蔗糖、棉子糖、水苏糖、毛蕊花糖等低糖类和阿拉伯半乳聚糖等多糖类组成。大豆中各部分的碳水化合物组成见表3-4所示。大豆中的碳水化合物可分为可溶性与不可溶性两大类。在所有碳水化合物中,除蔗糖外,都难以被人体所消化,其中有些在人体大肠内还会成为肠内菌类的营养基,伴随在肠内产生气体,使人有有胀气感。所以,大豆用于食品时,往往要设法除去这些不消化的碳水化合物。3.无机物大豆中的无机物大约有十余种,其含量因大豆的品种

4、及种植条件差异极大。其无机元素多为钾、钠、钙、镁、磷、硫、氯、铁、铜、锰、锌、铝等,它们的总含量一般为4.5-5%,对人体骨骼、肌肉等发育有一定的益处。4.维生素大豆中的维生素含量较少,而且种类也不全,以水溶性维生素为主,脂溶性维生素则更少。大豆中的维生素在大豆加热处理时绝大多数已被破坏,转移到制品中去的很少。大豆中维生素的含量如下:胡萝卜素约为o.08毫克%(其中B一胡萝卜素占总含量的80%),维生素BI为0.9—1.6毫克%;维生素B2为0.2—0.3毫克%,烟碱酸为0.2--2.1毫克%,维生素B6为

5、0.6—1.2毫克%,泛酸为1.2—2.1毫克%,维生素C为21毫克%,维生素H为0.061毫克%,肌醇为229毫克%。5.异黄酮大豆中发现有两种异黄酮。异黄酮呈淡黄色,具有酚的性质,难溶于水,对湿热稳定。它们的含量为异黄酮甙是0.007%,染料木甙是0.15%,染料木甙占大豆异黄酮的大部分。6,皂甙皂甙是类固醇或三萜系化合物的低聚配糖体的总称,因其水溶液能形成持久泡沫,象肥皂一样而得名。大豆中约占干基的2%,脱脂大豆中的含量约为0.6%。经研究发现,大豆皂甙共有5个配基。目前从大豆皂甙中分离出的糖类有半乳

6、糖、葡萄糖、鼠李糖、木糖、阿拉伯糖、葡萄糖酸,这些糖的含量在24—27%之间,皂甙对湿热表现稳定。7.凝血素大豆中含有凝血素,其分子量为89000—105000,分子的N-末端是2个丙氨酸,C一末端是丝氨酸和丙氨酸,它具有凝固红血球的作用,但通过人体内的消化作用,蛋白质分解酶作用或湿热作用都可能使其活性丧失,即使部分残留物进入肠壁也不被吸收。8.有机酸大豆中含有多种有机酸,主要有醋酸、延胡索酸、酮戊二酸、琥珀酸、焦性麸氨酸、乙醇酸、苹果酸、柠檬酸,其中柠檬酸含量最高,其次是焦性麸氨酸、苹果酸和醋酸等。9.胰

7、蛋白酶阻碍因子大豆中含有一种毒性物质,叫作胰蛋白酶阻碍因子,等电点为4.5,与球蛋白相似,分子量21500,氨基酸残基数为194,N-末端是天冬氨酸,C-末端是亮氨酸,含有两个胱氨酸而不含半胱氨酸基的链状蛋白质。其毒性可引起胰脏肥大。在湿热条件下加热时,胰蛋白酶阻碍因子容易被破坏,所以在食品加工的实际问题上,它的毒性并不重要。10.酶类大豆中含有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酸氢化酶、尿素酶等。这些酶易被热破坏。11.磷酸酯类大豆中的大部分磷酸酯类是植酸钙镁。大豆有机磷中磷脂(卵磷脂和脑磷脂)含量相当多。它是脂肪酸的

8、甘油酯和磷以及胺类物的结合体,其量为大豆油的1.8—3.2%。另外,磷脂质具有乳化作用。12.大豆的味成分大豆具有特殊的气味,被称为的豆腥味,不受人们欢迎。除去这些豆腥成分,巳成为大豆新产品开发利用的一大课题。大豆的腥味成分十分复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搞清楚,但可以肯定大豆的腥味并不是起因于某一特定的物质,而是几种甚至几十种味成分对人嗅觉产生的综合效应。下面列举一些,仅供参考。(1)芳香族羰基化合物;如苯甲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