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菌丝融合

水稻纹枯-菌丝融合

ID:39776576

大小:480.50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9-07-11

水稻纹枯-菌丝融合_第1页
水稻纹枯-菌丝融合_第2页
水稻纹枯-菌丝融合_第3页
水稻纹枯-菌丝融合_第4页
水稻纹枯-菌丝融合_第5页
资源描述:

《水稻纹枯-菌丝融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Rhizoctoniasolani种及菌丝融合群文献阅读水稻纹枯病Kingdom:FungiDivision:BasidiomycotaClass:AgaricomycetesOrder:CantharellalesFamily:CeratobasidiaceaeGenus:RhizoctoniaTypespecies:R.solaniJ.G.Kühn致病的主要菌丝融合群是AG-1,占95%以上,其次是AG-4Rhizoctonia.Solani种名确立1856年,Kühn建立R.solani1934年,魏景超确定我国华南地区的水稻纹枯病病原菌为R.solani1965年,

2、P.H.B.Talkot确定水稻纹枯病菌病原菌有性世代为Thanatephoruscucumeris,无性世代为R.solaniJ.G.Kühn,至此水稻纹枯病菌的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的学名正式统一种的概念种是分类系统中最基本的单位1753年,瑞典植物学家C.Linna出版了《植物种志》,继承了J.Ray的观点,认为种是形态相似的个体的集合,并指出同种个体可自由交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而不同种之间的杂交则不育,并创立了种的双命名法物种定义:物种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对有性生物,物种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

3、成,而且与其他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从现代遗传学观点:物种是一个具有共同基因库的、与其他类群有生殖隔离的类群双命名法麦长管蚜触角长于体长,腹管长过腹未,额瘤明显,有翅型前翅中脉3叉黍缢管蚜触角短于体长,腹管短不过腹末,额瘤不明显,有翅型前翅中脉3叉图2麦长管蚜Macrosiphumavenae(Fabricius)图3麦黍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Linnaeus)第一个每一物种名称必须由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字构成词为“属名”,属名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相当于“姓”第二个词为“种加词”,相于“名”第三个词为该植物命名人名的缩写形式在形态种的范畴中,种的限

4、定是通过建立在比较形态学基础上性状的组合完成的丝核菌可比较的形态特征少且不稳定,形态种概念在丝核菌分类上有很大局限性丝核菌属设立丝核菌属(Rhizoctonia)基本依据为:(1)无性世代不形成任何孢子;(2)形成结构均一的菌核,从菌核四周长出菌丝:(3)菌丝寄生于活体植物根部1915年,Duggar根据营养菌丝的特征又补充了3点依据:菌丝分枝在其基部缢缩;近基部形成隔膜;菌丝分枝呈直角或锐角菌丝隔膜单层,中间有1个大的膜孔,并伴有2至多个伏鲁宁体的,是子囊丝核菌菌丝隔膜3层结构,具有桶孔隔膜的,是担子丝核菌立枯丝核菌种的特征立枯丝核菌的特征:(1)在远基的菌丝隔膜附近发生

5、分枝,分枝角度变化大,开始近直角,以后为锐角;(2)分枝的菌丝在发生点缢缩;(3)分枝点附近形成一隔膜;(4)形成结构近乎均一的菌核,但形态和大小不一;(5)寄主范围广,产生许多不同的症状,包括猝倒、地下器官的腐烂、下胚轴和茎叶的枯萎、果实和种子的腐烂;(6)有性阶段属于担子菌;(7)具有明显的桶孔隔膜;(8)旺盛生长的菌丝细胞为多核R.solani各菌株间在病理学、生理生化、形态学的差异很大,目前还是视R.solani为集合种或复合种,这也使得R.solani种下群的研究与划分显得必要立枯丝核菌种内分类形态和生理分类法病理分类法菌丝融合群分类法病理分类法依据:抑制种子发芽

6、的程度,对菜豆茎与叶的寄生性,稻叶鞘的病征,致病性与温度影响等差异,(松浦义及高桥棉,1955)马铃薯黑痣病菌型胡麻穿孔性叶枯病菌型水稻纹枯病菌型蔺草叶枯病菌型低温病菌型形态及生理分类法依据:R.solani的腐生能力及生育温度,CO2的耐性,致病性,土壤温度的感受不同,将21科59种寄主植物198株菌株分成7个生理小种(渡边文吉郎,松田明,1966)稻纹枯致病型苗木蛛丝立枯致病型十字花科低温致病型草地立枯致病型蔺草纹枯致病型马铃薯致病型萝卜根腐致病型菌丝融合群分类法菌丝融合:两个菌丝尖端接触后壁溶解,由两个细胞融合为一个细胞,细胞质也融合在一起分为完全融合(Perfect

7、fusion)和不完全融合(Imperfectfusion),完全融合:指亲缘关系较近的同种内不同菌株间,或同一个菌株的不同个体或同一个菌丝的不同分枝间的菌丝融合,融合后菌丝细胞正常生长;不完全融合:发生在亲缘关系较远的菌株间,两菌丝尖端接触后也发生壁的溶解,紧接着接触的两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崩解,两融合的菌丝死亡。FIG.4.RangeofcompatibilityresponsesofR.solanianastomosisgroup3onpotato-dextroseagaramendedwith1%charc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