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第32课时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生物与环境第32课时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ID:39849487

大小:2.23 MB

页数:56页

时间:2019-07-13

生物与环境第32课时群落的结构和演替_第1页
生物与环境第32课时群落的结构和演替_第2页
生物与环境第32课时群落的结构和演替_第3页
生物与环境第32课时群落的结构和演替_第4页
生物与环境第32课时群落的结构和演替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物与环境第32课时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1.涵盖范围本单元包括必修3的第四、五、六章内容。从宏观方面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主要包括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单元教学分析2.考情分析(1)考查力度:此单元在高考中是高考三大考点遗传、代谢和调节之后最重要的考查内容。(2)考查内容①“J”型和“S”型种群增长曲线的理解与应用。②生态系统的结构中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③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图解与能量流动的过程图解。④生态缸的制作及生态环境方面的热点问题。(3)考查题型:选择题:②③中的特定知识点加上种群的特征、种间关系和群落演替。曲线题考查①中“J”型和“S”

2、型曲线图解题考查②③热点材料题考查④实验题考查④非选择题3.复习指导(1)复习线索①以种群的特征为主线,理解种群的概念、数量变化、种间及种内关系。②以生态系统的概念为核心,综合复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复习方法①比较法并结合曲线复习“J”型和“S”型种群数量变化。②图解法复习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食物链(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③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热点问题,并学会运用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分析。第32课时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回扣基础·构建网络基础导学一、群落的物种组成[判一判] 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物种丰富度从两极到赤道逐渐增大,而山上则随海拔高

3、度的升高而降低() 3.池塘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提示群落包括该环境中的全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不只是全部鱼,还包括其他动物。√二、种间关系[连一连]名师点拨⑴大鱼吃小鱼均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⑵寄生和共生都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主要区别看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害(寄生)还是对双方都有利(共生)。同种鱼——种内斗争不同种鱼——捕食三、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现象__现象_____分布决定因素植物分层:__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__地形变化、____、____、___不同、生物____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提醒山上植被垂直分布主要因素——温度;东西植被分布主要因素

4、——水分。四、群落的演替[连一连]分层水平方向上光照光照强度土壤湿度食物盐碱度自身生长[判一判] 1.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森林() 2.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3.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最终能演替成森林() 4.冰川泥地和弃耕农田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5.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提示森林形成必须有适宜的气候条件。提示光影响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提示冰川泥地演替属于初生演替。×√×××1.教材71页“研究群落”的内容。2.教材72~73页[资料分析]解决讨论问题。3.教材75~76页[探究]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研究。4.教材78~

5、79页[思考与讨论]初生演替过程。5.教材80页图4-15;教材81页最后一段;教材82页最后一段——涉及到简答题固定答案。6.教材77页练习一中2和二中1、2;教材82页练习一中1和4,二中的2;教材85~86页自我检测一中1、2中⑴和⑶,3和4;二知识迁移、三技能应用和四思维拓展。回扣教材知识网络种群全部生物物种种间共生寄生垂直水平初生次生突破考点·提炼方法1.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析图列表突破

6、核心概念——种间关系典例引领考点97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解析三种蝌蚪有共同的食物来源,可构成竞争关系;锄足蟾蝌蚪数量减少较多,表明水螈更喜食它;由于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了不同数量的水螈,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竞争结果;无水螈的池塘中,最初一段时间由于食物和生存空间充足,近似呈“J”型增长,但由于蝌蚪间的竞争关系,最终仍然呈“S”型增长。答案A排雷⑴上述各种关系都有利于种群的进化。捕食对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从种群角度都是有利的。⑵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a.从最高点判断,捕

7、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b.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⑶捕食是一种弱肉强食现象,广义捕食主要指大型肉食动物捕食小型动物的食肉行为以及草食动物的食草行为。而寄生是弱者依附于强者的现象,寄生生物(寄生者)主要从宿主(被寄生者)的体表或体内吸取营养,寄生生物一般能给宿主造成慢性伤害,但不能立即杀死宿主。 ⑷种内斗争为种内关系,竞争(不同种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