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生物与环境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时跟踪练

2019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生物与环境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时跟踪练

ID:35792944

大小:252.44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4-18

2019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生物与环境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时跟踪练_第1页
2019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生物与环境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时跟踪练_第2页
2019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生物与环境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时跟踪练_第3页
2019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生物与环境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时跟踪练_第4页
2019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生物与环境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时跟踪练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生物与环境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时跟踪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时跟踪练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1.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稻田中水稻长势无高矮差异,因此稻田群落没有垂直结构C.人类活动决定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沙丘、火灾后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解析:群落都有垂直结构,B错误;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错误;沙丘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D错误。答案:A2.下列对导致群落垂直分层原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地形的高低起伏、土壤湿度及盐碱度的不同B.陆地植物对光的利用不同C.动物对

2、栖息空间及食物的依赖D.水生生物与水体温度、盐度及溶氧量等密切相关解析:地形的高低起伏、土壤湿度及盐碱度的不同是造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A错误,B、C、D均正确。答案:A3.(2017·新课标压轴卷)某区域中有a、b、c、d四个生活习性相近的种群,若环境因子由A(以“”表示)逐渐变为B(以“”表示),如图所示,则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a、d两个种群间将消除竞争关系B.d种群中的个体数量较以前会有所增加C.a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定向改变D.d种群生物性状更适应B环境解析:据图可知,随着环境因子由A逐渐变为B,a种群中的个

3、体数量逐渐减少,d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有所增加,说明a种群比较适应A环境,而d种群比较适应B环境,但a和d之间的竞争关系不会消失。答案:A4.(2017·锦州二模)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灌木阶段演替至森林阶段,恢复力稳定性升高B.存在过植被的地方,不能发生初生演替C.“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次生演替D.草地阶段找不到生活在苔藓阶段的植物种类解析:灌木阶段演替至森林阶段,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升高,恢复力稳定性下降,A错误;存在过植被的地方,若外界因素及自然的因素等使植被的繁

4、殖体等不复存在,也会发生初生演替,B错误;演替不是取而代之,而是优势取代,因此草地阶段也可找到生活在苔藓阶段的植物种类,D错误。答案:C5.(2017·海南卷)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

5、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知,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这种新的种间关系和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A、B、C正确;种植农作物乙以后,生物多样性增加,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因此害虫A的爆发受到抑制,而不是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D错误。答案:D6.某研究小组对大亚湾水域6个不同区域6种单细胞藻类的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的结果如下图,有关说法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A.单细胞藻类是生产者B.区域⑥溶解氧可能最少C.a为区域⑥的优势种D.影响藻类分层现象的唯一因素是

6、温度解析:单细胞藻类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A正确;当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时,⑥区域藻类数量最多,呼吸消耗氧气最多,溶解氧可能最少,B正确;区域⑥中,a的数量最多,为优势种,C正确;影响藻类分层现象的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不是温度,D错误。答案:D7.1980年5月18日美国西南的StHelens火山灾难性爆发。火山灰形成了低营养、剧烈干旱、地表运动频繁的景象。在火山口附近的森林线上选取几个地点分别设立了永久样地,以检测火山爆发后物种数量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火山爆发杀死了森林线上的

7、所有生物,所以1980年开始的演替是初生演替B.1980年到1982年期间不存在种间竞争,种间竞争在1982年以后才出现C.从图中可看出本地区物种的环境容纳量(K值)大约为20D.此生态系统早期的能量来源于火山灰解析:虽然原有的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种间竞争关系一直都存在,只是在1982年以后更加剧烈,B错误;环境容纳量(K值)是针对某一种群数量而言的,不是物种的数量,C错误;火山灰内有营养,是早期植物获取能量的来源,D正确。答案:D8.某农田

8、弃耕后发生了一系列的演替,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优势植物和常见植物记录如下表。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弃耕年数优势植物其他常见植物0~1马唐草—1飞蓬草豚草2紫菀豚草3须芒草—5~10短叶松火炬松50~150栎等硬木树山核桃A.在演替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物种,并取代原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