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道德是否可教_问题的症结与解决

_道德是否可教_问题的症结与解决

ID:39853431

大小:169.6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7-13

_道德是否可教_问题的症结与解决_第1页
_道德是否可教_问题的症结与解决_第2页
_道德是否可教_问题的症结与解决_第3页
_道德是否可教_问题的症结与解决_第4页
_道德是否可教_问题的症结与解决_第5页
资源描述:

《_道德是否可教_问题的症结与解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50/道德是否可教0问题的症结与解决蒋一之(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28)摘要:/道德是否可教0是关系道德教育之合法性的前提性命题。思考该问题的维度涉及/何为道德0、/何为教0及/人是否具有在道德上的可教性0等伦理学、教育学、分析哲学诸种视角,其中/人是否具有道德上的可教性0是该问题的症结,其解答有赖于现代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共同努力。关键词:道德可教性;德性要素;生物学基础;文化特性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0246(2007)03-0250-05/道德是否可教0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育学命题,但却是道德教育能否存在、是否应该存在的前

2、提性命题。道德何以可教?道德可教的基础是什么?古今中外,人们虽有/教0的实践,对此却不确定。这使得在培养人的德性方面远不像在发展人的智慧方面具有较高的把握和成效。/道德何以可教0与/道德是否可教0实质上是同一个问题。回答这一问题至少涉及三个方面:第一,问题中的/道德0是作为/教0的内容而出现的,那么,何为/道德0?第二,何为/教0?第三,作为/教0的对象)))人,是否具有受教的可能性?人们对前两个问题的探讨虽不断深入,但于/道德是否可教0始终未达至统一见解,盖因问题的解决最终取决于/人是否在道德上具有可教性0。一、哲学探讨与悬疑最早直接提出/道德是否可教0的疑问并从伦理学角度展开探讨的

3、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就是知识或智慧,因为人只做自己认为善的事情,作恶是出于对善的无知。所以,美德即知识。知识可教,故美德可教。这一观点遭到不少后人质疑。大多数人认为知识确实可以通过讲授、记诵等方式习得或/教0会。但这只能启迪人的道德智慧,却不能使人拥有美德。现实中大量知善而不为、知恶而作恶的现象就是明证。不过,也有人认为,苏格拉底所说的知识应该作直接经验理解。[1]83它来自个人的切身体验,必然会导致与之相应的行动。换言之,美德是一种/体认之知0。问题是,/体认之知0可教吗?这就涉及到/何为教0。苏格拉底之后的思想家,确实是在思考/何为道德0的同时,表述着对/何为教0的理解

4、。如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NX05JY10)。作者简介:蒋一之(1971-),女,浙江温岭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德育论研究。/道德是否可教0问题的症结与解决251普罗塔哥拉(Protagras)认为,美德就像母语,学习美德就像学习母语一样可以向生活中的任何人学习。所以,美德可教,但不需要专门的老师来教。与之相似,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也采用了类比的方法。他认为,德性就像技能一样,不能通过记诵等方式获得,而必须通过现实的活动才能获得。[2]所以,德性之教就像技能之教一样,可以通过榜样示范和实践指导的方法进行。亚里

5、士多德的这种解释突出了道德的行为表现特征,对教的理解也较前人深入。但道德本质上毕竟不同于母语和技能。西方道德哲学发展至近代,A#沙甫兹伯利率先(Shaftes-bury)提出道德源于情感而不是理性。大卫#休谟(DavidHume)和亚当#斯密(AdamSmith)认为情感之所以能成为道德的基础,是因为人性中存在同情的特质,它源于相同的感觉器官而带来的感受一致性,使人们能够在不是亲身经验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想像力感受到他人的情感,进而决定自已的行为。不过,他们没有直接回答道德到底是否可教。这一问题,到了把道德归结为意志的叔本华[3](Schopenhauer)那里倒是有了明确的答案:/德

6、性和天才一样,都不是可以教得会的。0他的理由是德性仅仅是个/意欲0(道德感情和意志)的东西,与道德认识无关。这潜在地承认了道德认识可教。但,叔本华认为德性不可教的观点到了包尔生(FriedrichPaulsen)那里又遭到了反驳:/我们不同意叔本华认为道德教育和劝诫毫无用处的意见。0/德性是可以靠教育获得的吗?,,我们的回答与亚里士多德相同:当然可以,但是,像所有的美德一样,它首先必须被实践,,当然,实践能够也必须随后以理论指导来补充,道德能力的培养也和身体的灵活性及技能的训练一样需要理论指[4]407-408导。0可见,包尔生所理解的德性之/教0是实践与理性训练的结合。这一理解的基础

7、在于包尔生把德性定义为/旨在提高个人和集体幸福的意志习惯和行为方式0,而/冲动是德性的基[4]405础0。综上,至包尔生,西方伦理学对/道德是否可教0问题的探讨结果可归纳为:对/何为道德0,出现了道德源于知识(后发展为理性认识)、情感、意志,以及道德是类似于技能的行为方式等见解;对/何为教0,出现了口授式之教和训练式之教的分类,前者重知识传授、理智训练和理性培养,后者重习惯养成、技能训练和实践指导。与之相应,在/道德是否可教0这一问题上,产生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