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热针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夏玉卿-最终

电热针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夏玉卿-最终

ID:39871498

大小:1.96 MB

页数:53页

时间:2019-07-13

电热针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夏玉卿-最终_第1页
电热针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夏玉卿-最终_第2页
电热针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夏玉卿-最终_第3页
电热针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夏玉卿-最终_第4页
电热针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夏玉卿-最终_第5页
资源描述:

《电热针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夏玉卿-最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电热针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研究夏玉卿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电热针研究内容简介研究背景1研究对象3研究方案4研究结果5研究讨论6研究目的22007年10月20日电热针研究研究背景慢性胃炎:常见病,多发病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一种顽固难治的消化道疾病——与胃癌的发生率有一定的关系2007年10月20日电热针研究电热针原理:根据经络学说及《内经》“燔针”、“焠刺”的理论,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一种新型针具2007年10月20日电热针研究研究目的观察电热针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及远期疗效2007年10月20日电热针研究研究对象199

2、3年3月—2003年3月期间在我院门诊和住院做胃镜检查的患者中,确诊为CAG患者,中医辩证为脾胃虚弱或虚寒型——依照1989年11月“南昌会议”由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辩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2007年10月20日电热针研究研究方案电热针研究入组标准确诊为CAG中医辩证为脾胃虚弱或虚寒型2007年10月20日电热针研究分组169例电热针组86例毫针组83例随机分组2007年10月20日电热针研究针具电热针采用中蒙医研究所,江苏江都无线电厂生产的DRZ-1型电热针仪和0.40×25mm的电热针毫针用苏州环球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0

3、.25mm×25mm毫针2007年10月20日电热针研究取穴电热针组与毫针组相同主穴:上脘、中脘、足三里、三阴交配穴:梁门、天枢、内关、合谷、曲池、丰隆、太冲、太溪2007年10月20日电热针研究操作电热针组常规消毒,以电热针直刺足三里0.7-0.8寸,三阴交直刺0.6-0.7寸,上脘、中脘各直刺0.6-0.7寸;以患者有舒适的温热或胀感为度,然后接通电热针仪,电流量为40-60毫安配穴:毫针直刺曲池0.6-0.7寸,内关直刺0.4-0.8寸,梁门直刺0.5-0.7寸;采用提插补法留针40分钟毫针组常规皮肤消毒,以毫针直刺上脘、中脘、足三里、三阴交,深度同电热针组配穴:毫针直刺,深度

4、同电热针组留针40分钟2007年10月20日电热针研究内镜检查胃镜:OLMPUSV70胃镜操作者:主任医师取材:每例患者共取4块标本胃窦2块,分别取自距幽门3cm的大弯与小弯处胃体2块,别取自距贲门8cm的大弯与小弯处对可能或肯定存在的病灶另外再取活检2007年10月20日电热针研究内镜检查镜下直观观察治疗前后胃粘膜萎缩(颗粒不平、皱襞萎缩、血管透见、灰白色肠化生结节等情况)的变化按萎缩程度的轻、中、重分别记为1、2、3分病理诊断及分级由固定的病理医师将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分为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按轻、中、重分别记录为1、2、3分依照2000年5月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制定的标准

5、2007年10月20日电热针研究理化检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判断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的测定总E-玫瑰花结形成细胞的百分率2007年10月20日电热针研究疗程每日1次,90次为一个疗程每周治疗6次,星期日休息电热针组同毫针组2007年10月20日电热针研究研究治疗禁忌治疗期间要求患者停服一切药物,忌生冷、辛辣、甜食以及一切有刺激的食物2007年10月20日电热针研究临床症状评分标准治疗前后:患者胃痛、纳差、痞满、乏力、嘈杂、嗳气、便溏等临床症状,按症状轻、中、重分别记为1、2、3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指南原则》的标准修订2007年10月20日电热针研究症状疗效评价标

6、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减轻2级以上(含2级)有效:临床症状减轻1级无效:临床症状减轻不及1级或加重2007年10月20日电热针研究内镜疗效评价标准显效:内镜直观萎缩征象消失或减轻2级以上(含2级)有效:内镜直观征象减轻1级无效:内镜直观萎缩征象减轻不及1级或加重2007年10月20日电热针研究病理疗效评价标准显效:病理检查腺体萎缩、肠化生及异型增生消失或减轻2级以上(含2级)有效:萎缩、肠化生及异型增生减轻1级无效:萎缩、肠化生及异型增生减轻不及1级或加重2007年10月20日电热针研究统计分析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和X2检验2007年10月20日电热针

7、研究研究结果电热针研究基线比较电热针组毫针组性别(n)男4236女4447年龄(岁)55.8±11.7(29~82)57.3±10.5(31~79)病程(年)10.0±6.0(2~26)9.6±5.4(2~25)胃活检病理分型(n)伴肠化生6260异型增生3129幽门螺杆菌感染64622007年10月20日电热针研究基线比较两组患者中医主证、舌脉相同性别年龄病情病程中医分型——经Ridit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007年10月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