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春 (2)

第11课春 (2)

ID:39909845

大小:6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7-14

第11课春 (2)_第1页
第11课春 (2)_第2页
第11课春 (2)_第3页
第11课春 (2)_第4页
资源描述:

《第11课春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春朱自清一、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能力培养点:1.学会调动多种感官细致观察景物的方法。2.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语言特点。情感体验点:1.培养学生关注生存空间、保护环境的习惯。2.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和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高贵品质。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揣摩词语,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测评 :①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在预习本上正

2、确注音、解释(查字典或词典)。②学生课外搜集、摘抄有关春的古诗文句(备用)。③老师准备录音机、录音带、投影仪等。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1.学习朗读课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2.研读春草图,归纳分析其他春景图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听课文朗读录音,要求:1.注意朗读的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2.学生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你觉得春天还像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3.听读之后,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4.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上面的问题

3、。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然后理清本文写作的思路:(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启发学生归纳)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四、研读与赏析 :1.学生齐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课文第1-3段的内容,思考:①第1、2段总写了哪些景物?②第1、2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③第3段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用了哪些形象生动的词语进行描写的?有什么好处?④春草图中为什么还要写人的活动?3.全班交流后小结。五、布置作业:1.你最欣赏文中哪些段落?请说出理由来。 2.熟读课文,背诵课

4、文第1-3段。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1.研读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等,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拓展延伸。教学过程: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全班齐声朗读课文。2.鼓励学生背诵1-3段。 二、研读与赏析 :1.学生自学第4—7段,学生运用老师指导的方法,精读课文,品味语言。①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并说明原因。②比较与春草图的异同之处。(可从特征、顺序、写法、语言、修辞方面比较)③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④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课后“研讨

5、与练习二”赏析好词佳句)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交流,明确上述问题。2.略读第8—10段,体会这三段在文中的作用。(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教者即给予肯定。)3.课堂小结: ①抓住特点写景。  名称   特征       春草图(草报春):嫩绿、多、软 春花图(花争春):繁茂、艳丽、芳香   春风图(风唱春):温暖、柔和    春雨图(雨润春):多、轻盈、 细密 ②分层次写出春景图。   名称  角度(顺序)     写法       修辞春草图:由物到人 正面与侧面结合拟人 

6、   春花图:树上—花下—遍地由高到低   虚实结合 排比、比喻、拟人春风图:触觉—嗅觉—视觉—听觉 多感官描写    拟人、比喻   春雨图:由物到人由近到远 动静结合     排比、比喻4.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体会作品的意境和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5.学生质疑交流: ①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②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③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也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三、拓展延伸:学生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古诗文句互相交流,并加以整理、积累。四、布置作业

7、 :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春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色的景物写出来,题目自拟,字数不限。五、板书设计:教后反思:教学设计中还存在过细的毛病,本节课的设计太细,不能放开手脚,有牵着走的嫌疑。尽管活动也是热热闹闹。教师的角色定位仍有缺陷。本课容量大,时间紧。前半节课放的比较宽,拓展讨论时间比较长,给后半节课带来压力,有虎头蛇尾的感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