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歌总体风格探析

李商隐诗歌总体风格探析

ID:39912811

大小:4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7-14

李商隐诗歌总体风格探析_第1页
李商隐诗歌总体风格探析_第2页
李商隐诗歌总体风格探析_第3页
李商隐诗歌总体风格探析_第4页
李商隐诗歌总体风格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李商隐诗歌总体风格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李商隐诗歌总体风格探析李军  摘要: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学者多有研究。然结合其创作细致分析,其最大也是最根本的特色可称为“隐伤”。这种风格的形成,和其经历是分不开的,同时也正是李商隐对中国古典诗歌杰出贡献之所在。  关键词:李商隐;艺术特色;隐伤;成因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学院 上海 200444  人们一谈及李商隐,总会不约而同想到他的《锦瑟》一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公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从远在北宋年间的苏轼起,这首诗就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和关注,而且历朝历代,持续

2、不衰。“对一首诗的关注竟然如此奇迹般地庚续下来,这在中国诗歌史上实在是件有意味的事。”[1]  清人王士祯曾拍案而叹:“一篇《锦瑟》解人难!”[2]不少学者对此诗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其一、悼亡说。持此说的有清人朱鹤龄、姚培谦、何焯、朱彝尊、毕沅,近人张采田、孟森等,尽管具体解释还略有不同。其二、艳情说。持此说的有宋人刘攽、计有功,清人纪昀等。其三、自伤说。持此说的有清人汪师韩、薛雪、岑仲勉等。此说可以说是对艳情说的一个有力反拨,如薛雪愤然批评:“此是一副不遇血泪,双手掬出,何尝是艳作?”[3]除以上三种较为通行的观点外,尚有映射说、诗序说、咏物说等等,不一

3、而足。  时至今日,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人们一旦捧读此诗,总会被其隐约迷离的意境和哀婉伤感的情调所征服,所迷恋,沉浸其中而三月不知肉味。由此可见,《锦瑟》之所以千百年来吸引着不少读者、学人,最主要的就在于这首诗的隐伤风格,也是其独特风格。大多数诗人的伤感之作,总是免不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式的直接渲泻,就连以苦吟著称的孟、贾之辈,也只不过是“席上印病纹,肠中转愁盘”式的“物不得其平则鸣”而已,只是一种袒露无遗、搜肠刮肚的伤,而真正能做到既伤又隐者,唯义山一人!一、李商隐诗歌的隐  李商隐诗歌的“隐”之特色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  首先,是比兴寄托手法的运用。比

4、兴寄托,是古代诗歌悠久的艺术传统。早在《诗经》中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比兴寄托,《离骚》更是“托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李商隐一生思想较为复杂,又备尝人世的艰辛,有不得已的苦衷郁结于内。正如他比方的,就像一只鸟儿:“流莺飘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本无意,良辰未必有佳期。”(《流莺》)这里,至少说明两个问题:第一,他深感命运的不能主宰,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失落感和绝望无助的幻灭感。第二,其所作只能发而为“巧啭”,又大都应是有“本意”的。  作为一个内向兼伤感型的诗人,李商隐用来比兴寄托的载体大多为纤弱细小的事物,虽然或高洁或美丽,然而共同的是都无法把握自己的

5、命运。如为雨所败、先期零落的回中牡丹,香嫩可口却被剪凌云寸心的幼笋,先苦后荣、在斜阳暮蝉中摇曳的衰柳,身世悠悠、飘荡参差的流莺、孤鸿,暗夜强笑、非时早秀的李花、梅花,“高难饱”、“恨费声”的秋蝉,乃至“无端五十弦”的锦瑟,无一不是诗人身世、命运的一种象征,浸透着身世之感和人生感慨,在艺术上也达到了人、物浑然一体的完美境界。如《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此诗托物寓怀,形象展示了诗人凄苦欲绝的心声和所处环境的冷酷,实为诗人自己悲剧性命运的写照。全篇在将蝉人化的同时也达到了一种人、物一体的

6、“无际传神”的完美境界,令人叹为观止!  这方面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深受屈原的影响。朱鹤龄曾经在《李义山诗集笺注》中论述到:“义山之诗乃风人之绪音,屈宋之遗响,盖得子美之深而变化出之者也。”这是颇有识见的。李伤隐诗歌中,古今的兴衰更替和事物的比兴寄托往往溶入神话传说的浪漫境界中,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理想追求。这类诗作占了其诗歌的很大比重,是对屈宋“托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的传统比兴寄托手法的进一步运用和发展,并更加富于隐约性、暗示性,也更加耐人涵咏玩索。这也是李商隐对中国古代诗歌的一大贡献,难怪有人推其为朦胧诗的鼻祖。试以《重过圣女祠》为例:  白石岩扉碧

7、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此诗借慨叹“圣女”的“沦谪”遭际,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但本诗的高明处在于通篇不从正面着笔,也丝毫不出现诗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而是全用一种凄厉神秘的环境气氛进行烘托,曲折婉约地流露出诗人的惆怅迷惘、落寞无奈,更使全诗情味隽永。  李商隐对传统比兴寄托手法的学习和借鉴是成功的,但也挟裹着不少弊病。给人的感觉是过分刻意地去追求深邃或所谓言外之意,但又囿于本人生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