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中意象的把握

诗歌教学中意象的把握

ID:39965882

大小:8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7-16

诗歌教学中意象的把握_第1页
诗歌教学中意象的把握_第2页
诗歌教学中意象的把握_第3页
资源描述:

《诗歌教学中意象的把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诗歌教学中意象的把握赖立平200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选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要求考生分析“折柳”的寓意及其作用。不少考生或不明其意,或张冠李戴。出于“折柳”的寓意又影响了第二个问题的思考,因此此题得分普遍较低。究其原因,乃不知古典诗词的许多意象有着特别的含义。要回答这个问题,考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古典文化知识,充分认识“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内涵。其实,“柳”这一意象在中学课本中已出现多次,如《送元二使安西柳》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永《雨霖铃》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王实南《长亭送别》

2、中的“柳丝长玉骢难系”。如果平时上这些课文时能抓住“柳”仔细品味,学生就能积累起古诗中“折柳则惜别怀远”的常识。这一古诗鉴赏题启发我们,在古诗鉴赏教学和备考复习中,不能不重视对诗歌意象的积累与把握。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被,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抒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

3、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以,学生只有在顿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诗歌的阅读鉴赏,也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一、要解读诗歌的意象,首先要了解意象的审美内涵。1、意象的比兴性。“比兴”在艺术构思上一个明显的特点也就是通过“兴在象外”来表达含蓄无穷的情思。“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一北一南,两者显然不会出现在同一场合,但千百年来人们反复传诵着,不但不觉得“假”,反而觉得表达的感情是既深且真,这是因为“胡马”是寄托了某种特定

4、的思想感情的比兴之物。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果的“空里流霜不觉飞”突出了月夜的寒冷和幽寂,“空里飞霜”本是违反常理的,但“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于意”,它比实际的现实的形象更真实、更典型,因而更美。2、意象的承袭性。我们经常可经看到,一些艺术感染力很强的意象往往在作品牛反复出现,甚至为同一时期、同一作者所袭用。这种借助于现成的意象来表达某种特定情思的艺术手段,则又使意象带有历史的承袭性。从古到今,有许多以月亮为物象的文学作品脍炙人口,如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等,它们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借助了月亮这一自然物象在我国古诗作品中特定的内涵,即月亮有思

5、人、思乡的特定内容的特点,来为作品服务。至于杨柳表离别、菊花表高洁、梧桐表伤感在古诗作品中比比皆是。中国古代诗歌作品中喜欢用典使事,就是这种意象观念的表现。3、意象的多义性。由于在意象的承袭过程中,作者为了使特定环境下的思想和感情,达到意与象、物与我融洽的效果,有时会赋于某一物象以独特的寓意,这又造成了意象的多义性。例如,颜色“绿”这一物象,在一般情况下多和充满活力、勃勃生机的画面结合一起。但是,王宝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在诗只却具有全新的意义,蕴含了一种深沉的离情别绪,正是这种特性的存在,因此,作者在作品中使用具有多义性的意象,有

6、时更能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以进行艺术的再创造。二、其次,要把握和积累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如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的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就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另外“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露从今夜白

7、,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又如一些与我们熟悉的鸟儿也常有深刻含义。雎鸠是美好的鸟儿,因而《诗经》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此来抒写美好的爱情。凤凰是传说中一种样鸟,诗人用它暗示盛世:“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借当年的凤凰游,暗示往昔南朝盛况已不复存在了,昔盛今衰中表达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感受。杜鹃,又名杜宇,子规。相传古代蜀国郡主望帝社宁,因禅让而隐居山林,思归朝而不得,郁郁而终,魂化杜鹃,叫声凄切。所以有:“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8、,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杜鹃悲凉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