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制度与耕作制度

种植制度与耕作制度

ID:39990609

大小:560.50 KB

页数:105页

时间:2019-07-16

种植制度与耕作制度_第1页
种植制度与耕作制度_第2页
种植制度与耕作制度_第3页
种植制度与耕作制度_第4页
种植制度与耕作制度_第5页
资源描述:

《种植制度与耕作制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章种植制度与耕作制度第一节种植制度耕作制度(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作物布局种植制度复种间、混、套作耕作制度轮作、换茬等土壤耕作制度农田土壤施肥制度管理制度灌溉制度杂草和病虫害防治制度种植制度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与科学技术水平而形成的作物组成及其种植方式的技术体系。包括作物结构与布局、熟制与种植方式。1.定义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中心。是指一个地区或某一生产单位作物种植的空间配置。即解决种什么,种多少,种在什么地方的问题。一、作物布局2.作

2、物布局的原则(1)需求(2)生态适应性(3)经济效益与可行性(1)明确对产品的需求(2)查清环境条件(3)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和品种(4)作物配置的确定(5)可行性鉴定和生产资料的确保3.作物布局的步骤和内容二、复种(一)复种的概念复种是指一年内同一田地上收获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如小麦—大豆(二茬复种);油菜—水稻—水稻(三茬复种)等。大田复种程度的高低,用复种指数来表示。耕地复种指数(%)=全年收获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二)复种技术l.选择适宜的作物组合和品种2.采用套作3.育苗移栽,缩短本田生育期4.缩短农耗期5.推广新技术(少耕免耕、地膜覆

3、盖、再生栽培等)三、间作、混作、套种(一)概念单作在同一田地、同一季节种植同一作物的种植方式。这种方式的耕作栽培技术单纯,在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上尚有潜力。混作在同一田块内,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的作物混合种植的方式。混作简便易行,但不利分别管理,要求混种作物生态适应性比较一致。间作在同一田块内,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的方式。间作可实行分别管理,特别是带状间作,便于机械化作业,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套种在前作物的生长后期,于其株行间播种或栽植后作物的种植方式。它与间作不同的是,间作的共生期占全生育期的大部分,而套种的共生期

4、只占全生育期的一小部分。玉米间作花生麦田套种草木樨(二)间、混、套种增产原因1.充分利用空间,增加叶面积系数,提高光能利用率;2.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发挥作物丰产性能;3.利用不同作物间分泌物的互利作用;4.充分发挥水分、养分的平衡作用,使用地养地紧密结合;5.利用不同作物的抗逆能力,稳产保收。(三)间、套种技术原则1.缓和作物间的竞争;2.确定优化带型,实现间套种的最佳效果;3.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和品种,4.确定合理的群体与田间结构。四、轮作换茬(一)相关概念1.连作即连年在同一田地上种植同一种作物或同一复种方式。这是一种落后的种植制度,容易造成地力消减,病虫

5、杂草滋生,产量降低,品质变劣。2.轮作指在同一田地上,有顺序地轮种不同类型作物的种植方式。3.复种轮作在多熟制条件下,轮作是由不同复种方式所组成,叫复种轮作。如:油菜—一双季稻—绿肥—双季稻—小麦—棉花三年复种轮作。(二)轮作的增产原因1.提高土壤肥力2.合理利用土壤养料3.防除病害杂草4.有利调节肥料的余缺(三)轮作的技术原则1.主要作物安排在肥沃的茬口上2.前作有利于后作3.用地与养地相结合4.合理利用连作作物对连作的反应可分为三类:不耐连作:茄科、菊科、十字花科等。耐短期连作:甘薯、花生、大豆、芝麻等。耐长期连作:水稻、麦类、棉花、玉米、甘蔗、苎麻、紫云

6、英等。第二节土壤耕作土壤耕作是根据对土壤的要求和土壤特性,应用机械方法改善土壤的耕层结构和理化性状,以达到提高土壤肥力,消灭病虫杂草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耕作措施。1.改善土壤及耕层结构2.创造深厚的耕层和适宜的播床3.清除残茬杂草肥料,消灭病菌一、土壤耕作的任务1.改善土壤及耕层结构调整各种孔隙数量及比例,使固相、液相和气相具有持久良好的比例关系,增强土壤保肥保水能力,改善土壤通气状况,促进养分转化。耕作土壤的层次及适宜孔隙度耕作层:距地面0-25cm(总孔隙度50-60%,通气孔隙>8-10%)表土层0–3cm总孔隙55%,通气15-20%种床层3-10cm

7、稳定层10-25cm总孔隙50%,通气10%2.犁底层(5-10cm)3.心土层(生土层)4.底土层:距地面50cm以下2.创造深厚耕层及适宜的播床。加厚耕作层(25-30cm)。整平地面,松碎土块,使表土层上虚下实。3.翻埋残茬杂草肥料,消灭病菌。将前作残茬及绿肥植株残体埋入土中,混融土肥;消灭害虫和虫卵,掩埋病菌的带菌体,防止病虫害繁殖蔓延。土壤的肥力因素包括水、肥、气、热,各因素相互协调,则表现为肥力高,利于作物生长。水和空气同处在土壤的总孔隙中,水多则气少,气多则水少。土壤水分还直接影响到土壤的温度状况。二、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由于水、气、热条件的变化,

8、影响到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生物化学活性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