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简介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简介

ID:40045038

大小:247.50 KB

页数:126页

时间:2019-07-18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简介_第1页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简介_第2页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简介_第3页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简介_第4页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简介_第5页
资源描述: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简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科学课程的理念与目标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教育教学研究室董意柱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 背景背景之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在以相对论、量子论、DNA双螺旋结构和板块学说的提出为标志的科学革命的推动下,科学理论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在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天技术等迅速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22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特征科学技术发展和转化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迅速,规模更为宏大;科学技术发展,不仅继续向微观深入,而且走向宏观系统,走向复杂和综合;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科学技术发展更

2、加社会化、国际化;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影响空前广泛,愈加深刻。33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在人类改变大自然的能力得到日益提高的同时,自然界也向人类提出或实施了日益严重的警告和报复,产生了人口爆炸、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一系列负面的问题,严重阻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人类面临严峻的挑战。背景之二:知识经济时代正在到来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当今世界上一种新类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按照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的定义,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提出知识经济这一概念的背景是:

3、现在一些发达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知识的分类按照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分类,知识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知道是什么──关于现实生活中的事实方面的知识;第二类,知道为什么──关于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科学知识,这方面的知识由专门的机构来完成;第三类,知道怎样做──关于做一些事情的技能或能力方面的知识;第四类,知道谁有知识──有关知识在哪里的信息。在信息社会的今天,这种知识正变得越来越重要。背景之三:当代社会对教育和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

4、竞争的关键。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与数量,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科学技术的基础在于教育,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重要地位。这对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背景之四: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最新进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发展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

5、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美国《2061计划》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统一的概念和过程;作为探究过程的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科学与技术;从个人和社会视角所见的科学;科学的历史和本质。、二、对中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 两种估价科学教育在中国的中小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小学开设的科学课程目前叫“自然”。初中和高中开设的科学课程主要有物理、化学、生物,初中地理课以人文地理为主,高中地理含有自然地理内容。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为学生开设了选修课,如环保、能源、信息技术、科技制作等等。对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现状的评价,目前中国教育界有两种声音。赞扬的声音:中国的中小学科学技术教育是

6、当今世界上最成功的范例之一。理由:1.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2.中国出国留学生的学业成绩;3.中国的中小学科学教材内容的深度在当今世界上是屈指可数的;4.国外有关人士对中国基础教育的赞扬。批评的声音:传统的分科理科课程,主要目标是掌握学科知识,具体表现为两个维度: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在教学实践中,以下诸现象普遍存在:偏重书本知识,轻视实践活动;偏重学科本位,忽视社会、学生发展的需求;偏重模仿,忽视创新;偏重教师的传授,忽视学生的主动学习;偏重统一要求,忽视个性发展;偏重个人学习,忽视合作与交流等现象。传统的综合理科,注重了学科知识的相关性,注重知识结构平衡,但仍然是以学科为本

7、位,缺乏对科学的整体把握。中国科协四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结果中国科协下属的中国科普研究所在1992年、1994年、1996年、2001年对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进行了四次调查。按照国际上较为公认的指标体系,公众同时达到对(1)科学知识(术语和概念)的基本理解;(2)科学的研究过程的基本理解和(3)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的基本理解程度,就可以被认为具备了基本科学素养的水平。根据这一指标体系,前三次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我国公众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0.3%(1996),美国为6.9%,欧共体为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