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抒情诗鉴赏

写景抒情诗鉴赏

ID:40108917

大小:793.31 KB

页数:40页

时间:2019-07-21

写景抒情诗鉴赏_第1页
写景抒情诗鉴赏_第2页
写景抒情诗鉴赏_第3页
写景抒情诗鉴赏_第4页
写景抒情诗鉴赏_第5页
资源描述:

《写景抒情诗鉴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写景抒情诗鉴赏概念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一般来说,写景诗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鉴赏方法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意境: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象”简释物象:客观自然景物。物象意象作者的主观情感形象(实)情感(虚)柳永《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

2、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此句用野草、麦子的繁盛反衬如今的荒凉。“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

3、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我的心像晶莹的玉壶的冰一样,高洁如故。“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洁白无瑕,赞美了梅花高贵的品德和

4、顽强的生命力。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要知道一些常见意象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杨柳长亭孤帆驿路浮云大风长云寒霜飞雪苦雨梅花翠竹松柏幽兰菊花美人神女灵修杜鹃磁针羌笛竹笛羌管寒蛩蟋蟀青鸟鸿雁雁足尺素玉壶冰心离别,游子凄凉悲愁高洁隐逸国君坚贞思乡音信,书信高洁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

5、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浓烈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正与侧的结合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动和静的结合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

6、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三、声与色的结合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7、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四、虚与实的结合分析柳永《雨霖铃》的写景角度。分析苏东坡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写景角度五、点与面的结合柳

8、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六、远与近的结合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