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与有创血压的差异及无创血压准确性的影响因素

无创与有创血压的差异及无创血压准确性的影响因素

ID:40169261

大小:174.48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7-24

无创与有创血压的差异及无创血压准确性的影响因素_第1页
无创与有创血压的差异及无创血压准确性的影响因素_第2页
无创与有创血压的差异及无创血压准确性的影响因素_第3页
资源描述:

《无创与有创血压的差异及无创血压准确性的影响因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8·中华高血压杂志2009年3月第17卷第3期ChinJHypertens,March2009,Vol.17No.3·综述·无创与有创血压的差异及无创血压准确性的影响因素陈业群(综述),谭学瑞(审校)血压测量方法包括有创方法和无创方法。通过动NISBP低估INSBP,受试者平均NISBP为脉插管,直接获得的动脉内血压称为有创血压(11713±1216)mmHg,INSBP为(12719±1917)mmHg,(INBP),也叫直接血压(Directbloodpressure),是“金提出应介入其他无创指标对INSB

2、P进行预测。[1][5,6]标准”。优点是能及时、准确反映真实血压情况,但Brown、宋林萍等也分别报道孕妇及休克病人其有创性、致外周动脉腔闭塞、假性动脉瘤形成、穿刺NISBP与INSBP之间存在差异,与其他研究不同的部位血肿形成等缺点,使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目前主要是,宋林萍研究显示NISBP高估了INSBP。用于危重病人及心外科手术病人。无创方法有柯氏音1.2舒张压法、示波振荡法,是以间接方法来反映动脉内压力,所无创测量的舒张压常高于有创测量值。Brown测得血压称为无创血压[5](NIBP),优点是操作方便,仪等对

3、孕妇无创舒张压(NIDBP)与有创舒张压器简单;缺点是影响因素较多,不如有创血压准确。目(INDBP)研究发现,听诊法测量血压时,以KorotkoffⅣ前,无创方法仍是临床最常用的血压测量方法,然而某(柯氏音Ⅳ)、KorotkoffⅤ(柯氏音Ⅴ)相为判断标准,些情况下,NIBP与INBP之间的误差明显加大,影响疾NIDBP分别比INDBP高出9、4mmHg,两种判断标病诊断及治疗,因此,如何使NIBP更加准确反映准相比较,以柯氏音Ⅳ相为舒张期判断标准时,NID2INBP,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热点。下文就NIBP与[7]BP

4、与INDBP差值明显增大。Ali等将重症成年病INBP差异及影响NIBP准确性的因素加以综述。人分为体质量指数(BMI)>30及<30kg/m2两组,以示波法及听诊法测量NIBP,同步监测INBP。统计学1NIBP与INBP的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听诊法NIDBP高估INDBP111.1收缩压(BMI>30kg/m2)、10mmHg(BMI<30kg/m2);示波[2]无创测量的收缩压常低于有创测量值。Fagher法NIDBP与INDBP的差异与BMI有关,低BMI组对比正常血压、原发性高血压服药、原发性高血压安慰NIDB

5、P高估INDBP113mmHg,高BMI组低估IND2剂病人NIBP、INBP后发现原发性高血压安慰剂组和BP1617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105)。服药组无创收缩压(NISBP)比有创收缩压(INSBP)文章最后分析,当袖带加压后,静脉回流被阻断,肢体分别低8、7mmHg;正常血压组,两者无明显差异;3末梢静水压升高,从而引起NIDBP高估INDBP,但研组病人NISBP与INSBP差异随血压升高而增大。究者未阐明BMI高组低估INDBP的原因。Manios、[3]Manios等将51名脑血管意外病人按

6、收缩压水平分Fagher等[2,3]也分别报道脑血管意外病人及血压正常为重度(≥180mmHg)、中度(160~180mmHg)及轻组NIDBP高于INDBP,脑血管意外病人NIDBP比度原发性高血压(<160mmHg)3组,同步测量NIBPINDBP高出516mmHg,血压正常组NIDBP高出及INBP,结果显示,与INSBP相比,3组病人NISBPINDBP11mmHg。也有研究者持不同意见,Saul分别低了1918、815及519mmHg,平均血压水平越[8]等对冠脉造影病人行上臂NIBP与主动脉INBP同步高,

7、NISBP与INSBP差异越显著。对比47名志愿者监测后分析,上臂NIDBP比动脉内INDBP低913[4]NISBP与INSBP,禤婉玲等研究结果同样显示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05),NIDBP低估INDBP。收稿日期:2008209220基金项目:广东省卫生厅科研基金(编号:A2008440),广东省自然科2NIBP准确性的影响因素学基金(编号:8151503102000017)211受检者因素作者单位: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广东汕头5150312.1.1血管硬化通信作者:谭学瑞,电话:8

8、6275428611690,传真:86275428259850,E2mail:tanxuerui@vip.sina.comNIBP与INBP差异和动脉硬化增厚相关。Rosner中华高血压杂志2009年3月第17卷第3期ChinJHypertens,March2009,Vol.17No.3·209·[9]等报道一名血管弥漫性硬化硬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