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书法讲座第27课笔记(注释):撇的写法

黄简书法讲座第27课笔记(注释):撇的写法

ID:40234236

大小:2.87 M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7-27

黄简书法讲座第27课笔记(注释):撇的写法_第1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27课笔记(注释):撇的写法_第2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27课笔记(注释):撇的写法_第3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27课笔记(注释):撇的写法_第4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27课笔记(注释):撇的写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黄简书法讲座第27课笔记(注释):撇的写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黄简书法讲座第27课笔记:撇的写法1.撇的中线横竖怎样写,我已经讲过了。今天开始讲撇捺。第一,撇的中线。1.1什么是撇横竖是平和直两个方向的线条,撇捺是斜线。一撇是从3号位写到7号位。凡是这一方向的行笔,结果都是撇,这个方向特别容易引起偏锋。为什么呢?因为大多数人是右手执笔。手腕不够左,走7号位就会偏锋。7号位中锋行笔,手腕要特别偏左才可以。这大幅度的反手,姿势不大舒服。因为不舒服,所以就会本能地缩短反手的距离,先写一段右,慢慢回到左。这样一来,撇就包括两个动作,先右后左,成为一根曲线。于是,撇就有两种了。两种撇,都是从3号位开

2、始写向7号位。一种是直的,行笔的时候手腕向左,一左到底。只有一个动作,书法中称之为啄。另一种是曲的,行笔中要扭动手腕一次,先右后左,两个动作,这一种撇书法中称之为掠。1.2掠大多数的人,心中的一撇,都是掠,就是曲线。因为掠有两个动作,所以通常都比较长,有些人称它为长撇。不过,长撇不是书法的专用名称。这是王羲之《兰亭序》中的“天”字,你看这一掠,犹如弯月,弧度很漂亮。要注意,我现在讲撇的中线,只是行笔部分。它还有一个起笔,一个收笔,这等下再讲。这是《兰亭序》“大”字,掠笔和刚才一样。是换手腕写出来的弧线。此外,另有一个明显的起笔,

3、一个锋利的收笔。1.3啄啄的用处也很多,有些人把它叫做短撇、平撇。我建议大家用书法术语,啄。这是王羲之《兰亭序》的“永”字,右上角那一笔就是啄。王羲之《丧乱贴》“之”的啄,跟刚才那个“永”字的啄,是同一个类型。有时候,一啄很细很瘦,但粗细并不影响它的归类。这是《阴符经》的“之”字,这一啄是用一分笔写的。文征明写的“公”字,啄笔很挺拔,“蟠”,虫字古写起手有一啄。“丘”字,起手第一笔,也是啄。行笔中间没有换手腕。2.撇的起笔第二,讲讲撇的起笔。前面讲横竖的时候,我已经把主要起笔归纳为五种:露锋一面锋起笔、露锋两面换起笔、露锋三面换

4、起笔、藏锋一圈起笔、藏锋两圈起笔。2.1一面锋起笔一面锋起笔就是看得见一个尖,起笔中线和行笔中线之间无须扭手腕。这是最简单的起笔。王羲之偶然也有一面锋起笔,这是王羲之《兰亭序》中的“能”字,起手一撇就是用一面锋的。这个“外”字第一撇也是一面锋。2.2两面换起笔两面锋起笔,起笔和行笔所用的侧面不同。要扭动一次手腕来调整中轴。两面锋起笔,可以从左起,也可以从右起,它会影响到行笔时手腕在左还是在右。右起笔,行笔手腕在左,近于写一竖。左起笔,行笔手腕在右,近于写英文的S。这一撇是两面换,右起笔。这也是右起笔的两面换。2.3露锋三面换起笔

5、,有竖起笔和横起笔之分。横起笔的头,有点像一个天鹅的样子。王羲之作品中经常有这样的起笔。这个“今”字,是三面换竖起笔。这个“谢”字,是三面换横起笔。你看是不是有点像天鹅头的影子?我们临贴的时候,要看清楚他是用什么方法起笔的。这个《兰亭序》中的“九”字。一撇,这不是两面换,是三面换,是天鹅头。“随”字中间这一撇的起笔,也是三面换天鹅头。2.4藏锋起笔藏锋起笔,前面讲过了,是反向起笔,绕一圈把尖锋痕迹抹掉。转圈顺时针,反时针都可以。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故”字这一撇,就是藏锋起笔。2.5藏锋两圈起笔,其实是用了四个面。这里是右左上下

6、,写了两个圈。你看这个王羲之《兰亭序》“和”字,起手第一笔,究竟是一撇还是一横?这短短的一横,其实是一个放大的起笔。也就是右左上下两圈起笔法。这是智永写的“秋”字,第一撇两圈起,他稍微露了一点尖锋。像这样的形状,我建议都归入蚕并没有。3.撇的收笔第三,撇的收笔。我们已经知道,线条的尾巴通常有三种:断尾,是用挫笔的结果,圆尾可以用顿笔写出来,还有一种尖尾,把尖锋拉到线条的最后。这个动作叫什么呢?这是揭笔。你看,智永这一撇是断尾,用挫笔写的。《真草千字文》“磐”。这是圆尾,可以用顿笔写出来。王羲之《丧乱贴》这是尖尾,但有点问题,你看

7、这个“矣”字的一撇。尾巴虽然是尖的,但是笔锋有点散了。王羲之《兰亭序》这个“左”字的一撇,尾巴也是这样。在行草书中,为了提高速度,有时候用侧锋直接拖出这个尾巴。这是侧锋写的,不是尖锋写的。我们知道,行笔时因为中轴弯曲,尖锋总是落在后面。当写到一根线尾巴的时候,整个笔锋往上而离开纸面。结果收尾实际上是侧锋滑过。尖锋没有写到尾部,造成尾巴松散。如果要用尖锋写出尾部,就要用到揭笔这个动作了。《玉堂禁经》说:“九曰揭笔,侧锋平发。‘人’、‘天’脚是也,如鸟爪形。”也是三句话,我来给大家解释。第一句话:“九曰提笔”。这里讲到的“揭”,是指

8、揭腕。古代书法论著中经常提到“揭”,都是指手腕动作。《玉堂禁经》有六次提到“揭”。在:“结裹法”这一章中,又讲了“揭腕”这个术语的意思:“夫言左右揭腕之势者,“令”、“人”、“入”等字是也。跟“九用"比较,都是指写撇捺的收笔动作。而且有“左揭腕”和“右揭腕”之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