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书法讲座第36课笔记:永字八法5横竖撇捺加趯

黄简书法讲座第36课笔记:永字八法5横竖撇捺加趯

ID:42498543

大小:3.94 M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9-16

黄简书法讲座第36课笔记:永字八法5横竖撇捺加趯_第1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36课笔记:永字八法5横竖撇捺加趯_第2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36课笔记:永字八法5横竖撇捺加趯_第3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36课笔记:永字八法5横竖撇捺加趯_第4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36课笔记:永字八法5横竖撇捺加趯_第5页
资源描述:

《黄简书法讲座第36课笔记:永字八法5横竖撇捺加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黄简书法讲座第36课笔记:永字八法5横竖撇捺加趯上一堂课我讲到,四大主要笔画横竖撇捺都可以有趯。今天就讲讲这个问题。记住,写趯的原则是不变的,那就是主笔+踆锋+趯。6.横笔加趯先说说横笔尾部加趯。横笔加趯有两种情况:一是向下趯,二是向上趯。上次讲到,钩为转,趯为折,你看王羲之这个“寿”字,第三笔是一个钩,因为它是转出来的,而松公权《玄秘塔》中的这个“寿”字,第三笔是一个趯,因为它是一个折。我现在要讲的不是钩,是趯。6.1向下趯向下的趯,以前讲过,如宝盖头右面收尾,你看王羲之《兰亭序》中这个“察”字,宝盖收尾就是一个趯,还有很明显的“足跟

2、”。那就是用踆锋写出来的。踆锋是一个小圈,通常用一左一右两个动作,然后写趯,就可以完成了。我们看到,真正一个折,是主笔和趯形成的,但这个折没法直接写出来,因为主笔写完,尖锋是落在后面的,通过踆锋转圈,才能调整尖锋的位置和方向。这就是小圈的作用,又称为换笔心。在智永《真草千字文》中,向下趯有些小,有些很大,给我们提供了趯的样板。6.2向上趯横笔收尾向上趯,也要分清楚。有一种是钩,如左面这个,有一种是趯,如右面这个。向上趯,主笔和趯中线所形成的这个折,也是通过踆锋来连接的。这是很标准的向上趯。踆锋这个小圈,通常在横画的尾部,有时候移向左方,

3、这时看起来足跟特别大。如果踆锋移向右方,超出横画,这时候右下角会出现缺口。这种情况,在许多作品中都可以见到。王羲之《兰亭序》中也有。这个“池”字,传为南宋张即之写的,右下角有缺口时,足跟就不见了。其实是踆锋向右移动了。7.竖笔加趯在临贴时,同样要首先分清楚钩和趯。左面“事”字中间一竖下来,结尾是一个钩,右面是一个趯。钩只要转就可以了,趯需要先加踆锋。竖笔收尾处加向左的趯,这在前面讲过了。就是“永”字中间的一竖加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向右方加趯。7.1向左趯竖笔向左趯,大家已经很熟悉了,这里不重复了。今天我讲一个比较特殊的趯。看起来有脚跟

4、,有脚掌,还有一个向上翘起的脚趾。这种趯,见于王羲之《兰亭序》的“殊”字。平常的趯只有一个动作,这个趯却有两个动作,它踆锋以后先向四号位横出,然后向一号位收锋。因为它下面是一条横线,可称为平托趯。王羲之有很多追随者,跟今天的歌迷差不多,凡是王羲之的动作,尤其是特别的动作,王迷都会学习,加以发扬光大。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两个动作的趯。这个也是。平托趯有两个好处:一是趯出实际上是一横,所以不会纤细无力,也不会飘忽。二是因为他比较长,可以起到补空的作用。你看这个“子”字,左下有个很大的空间,用了平托趯以后,这个白位就不大显眼

5、了。这个“羽”字,左右都用了这一招。两个白位都补了空,要见是特意所为。智永《真草千字文》不但在竖笔上用这种写法,横笔向上趯也用了。宋代米芾也精于这种方法。拿米芾代表作《蜀素贴》为例。平托趯出现了好几次。放大点看,这些字都是使用了平托趯。这是清代康熙皇帝写的,他这个向左趯,没有做踆锋的劫狱,只是蹲了一下,就用偏锋扫出。所以实际上只是一个偏锋钩,不是趯。6.2向右趯现在讲讲竖笔加向右趯。方法和向左趯是一样的,仅仅是改变了踆锋的方向而已。王羲之这个“怀”字,箭头所指处,可以看到明显的踆锋足跟,在褚遂良《阴符经》中,如这个“根”字,这个踆锋有些

6、特别,竖笔采用了大幅度的弧线,这是隶书的写法,在结尾处踆锋用顺时针的小圈。然后反时针趯出。这个“能”字,也是同一方法。所不同处是踆锋转小圈之前,已经改为尖锋行笔。用尖锋顺时针转小圈,当然容易多了。8.撇加趯所谓撇,就是向左下方的斜线。我们先来看看,哪一个是钩,哪一个是趯?左面应该是趯,它有很明显的踆锋小圈。右面是钩,笔锋只做了转的动作。一撇尾部加趯,和一竖加趯写法是一样的。你只要比较一下,就可以知道。一竖怎么写,一撇就用同样的方法。同样道理,如果一撇加向右趯,也跟竖笔向右趯写法相同。要提醒的是,这两笔本来没有趯,最多只有一个带笔,但有时

7、候为了调锋,利用踆锋这个小圈收集尖锋,效果相当好。竖笔有平托趯,如果把竖笔斜过来一点,那就等于撇加上了平托趯。你看王羲之这个“有”字一撇,就是这样的。9.捺加趯捺笔是向右下方的斜线。捺笔加向下趯,一望而知,写法和横笔一样。只要会写横笔加趯,就没有困难。如果是右斜线结尾加向上趯,如“戈”字这一笔,那动作就等于竖笔向右趯。《兰亭序》中的“咸”字,王羲之趯得很有长。智永的趯,往往是短而实。张旭说唐代的书法家,深受智永的影响,看来是真。清代笪[dá]重光在《书筏》中说:“气之舒展在撇捺,趣之呈露在钩点。”撇和捺,一向左,一向右,写得长一点,可以

8、使字势舒展;钩和点,对于增加作品的趣味,有重要的作用。本节要点:横竖撇捺怎样加上趯撇捺加趯可参考横竖趯本身形状的变化:平托趯。要点解读:思考题:颜真卿晚年的这种趯,是用什么方法写的?试练习之。宋徽宗瘦金书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