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神经网络_1第一章节绪论

人工神经网络_1第一章节绪论

ID:40244687

大小:372.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07-28

人工神经网络_1第一章节绪论_第1页
人工神经网络_1第一章节绪论_第2页
人工神经网络_1第一章节绪论_第3页
人工神经网络_1第一章节绪论_第4页
人工神经网络_1第一章节绪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工神经网络_1第一章节绪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工神经网络第一章绪论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第一章绪论1.1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1.2生物神经元模型1.3NN的特点1.4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简史1.5NN的研究内容及其前景1.1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从40年代计算机的出现,人们渴望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扩大计算机的的应用。希望像人脑一样不仅有数据处理的一般计算能力,而且有处理知识的思维学习能力。1945年英国数学家图灵(turing)发表了<<计算机和智能>>一书。1956年麦卡锡J.Mccarthy、明斯基M.L.Minsky、香农C.Eshannon、罗切斯基N.

2、Lochester组织发起,在Dartmouth大学,共同探讨了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智能行为的问题,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个名词。探讨了人工智能走什么样的路,由于人们对大脑的运行机制即了解又捉摸不透,因此研究者用两种不同的途径进行了探索。①.从心理模型出发,不考虑大脑的生理机制,以“前因-后果”,“刺激-反应”,“制约-效应”等外界环境中取得的效果来模拟。方法之一是用逻辑学中演绎或归纳方法----符号推理。②.模拟大脑组织结构和行为,利用生物神经学的成果,模拟大脑的神经元的特性和连续模式,构成人工神经网络。1.

3、2生物神经元模型人脑由1010个神经元细胞组成,,每个神经元又与104-105个其它神经元相连,构成一个庞大的三维空间的神经元网络。树突:接受器,用来接受信息。轴突:传导信息,将信息从轴突起点传送到轴突末梢。突触:由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构成,通过突触实现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1.2生物神经元模型目前神经网络的研究,人们借鉴了大脑结构的特征,采用大量的比较简单的元件作为系统的基本单元,依靠单元之间复杂的连接构成具有良好功能的网络,这些连续的可以按照一定的方式改变,使NN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目

4、前的NN研究仅仅是对大脑作较简单的模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当然要复杂的多。神经生理学发现:1.2生物神经元模型神经元的生物学行为:(1)可处于两种不同的状态:抑制与兴奋(2)可出现爆发和平台两种情形(3)可出现抑制后的反冲(4)具有适应性.突触的生物学行为:(1)可进行信息综合(2)可出现渐次变化的传输(3)可有电接触及化学接触等多种连接方式(4)可出现延时激发NN是对大脑的部分模拟,不是全部,例:新陈代谢。1.3NN的特点(1)分布存贮与容错性信息的记忆,主要反映在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上。即使个别单元出错

5、,部分信息丢失,但大部分信息仍然会保留。(2)并行处理(3)信息处理与贮存合二为一(4)可塑性与自组织性(5)层次性与系统性???第一章绪论1.1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1.2生物神经元模型1.3NN的特点1.4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简史1.5NN的研究内容及其前景1.4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简史(一)Mccuuoch和Pitts1943年心理学家,W.Mccuuoch和数理逻辑学家W.Pitts在分析、总结神经元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首先提出神经元的数学模型,MP模型。(二)VonNeumann1945年,John.Vo

6、nNeumann领导的设计小组研制成功存储程序的电子计算机。1948年,在研究工作中比较了人脑与存储程序式计算机的区别。提出了以简单神经元构成的自再生自动机网络结构,但由于计算机发展太快,他放弃了NN研究,1957年去世。1.4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简史(三)感知机50年代末,F.Rosenblatt设计制作出感知机perception它是一种多层NN。用于模式识别,但许多人放弃了研究,原因如下:(1)计算机发展处于全盛时期,许多人误认为计算机可解决AI模式识别、专家系统等一切问题,感知机不受重视。(2)电子

7、工艺水平比较落后,制作NN成本高。(3)Minsky和papert在1969年出版专著“感知机”,书中论证了简单的线性感知机功能有限,它不能解决“XOR”,这样的简单问题,而且指出了多层网络找不到有效的方法。1.4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简史(四)widrow60年代初期,widrow提出自适应线性元件网络,Adaline是一种连续取值的线性加权求和阈值网络,主要用于雷达无线控制等,后来又发展了非线性多层自适应网络。(五)Hopfield美国物理学家hopfield于1982,1984在美科学院刊上发表了两篇N

8、N论文,引起了巨大反响,它的主要贡献是:根据网络的非线性微分方程,引用能量函数(lyapunov)概念,使NN的平衡稳定状态有了明确的判据方法,用模拟电路的基本元件构成了NN的硬件原理模型,为实现硬件奠定了基础,解决了TSP问题。(TravellingSalesmanProblem)1.4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简史(六)多层网络的反向传播算法Hopfield的研究成果未能指出Minsky等人1959年论点的错误所在。1986年Ru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