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散文戏剧

十七年散文戏剧

ID:40246414

大小:520.51 KB

页数:61页

时间:2019-07-29

十七年散文戏剧_第1页
十七年散文戏剧_第2页
十七年散文戏剧_第3页
十七年散文戏剧_第4页
十七年散文戏剧_第5页
资源描述:

《十七年散文戏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四讲十七年散文戏剧教学目的:了解本阶段散文创作的概况,认识基本成绩和教训。一、散文从现代到当代的嬗变-----主体性逐步缺失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意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它有两个基本特点1:结构自由灵活,形散。2:真实。概念嬗变过程:在古代指除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在现代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个理解角度。狭义指“抒情性散文”,即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体篇章。广义是除此之外,加上一些叙事性的散文,即包括艺术性散文、杂文和报告文学在内。两种散文体式的发展状况20年代主要是抒情性散文繁盛。因为五四的个性解放,和抒情散文的个性自我抒情契合,代表作品有周作人美文、林语堂的小品

2、文。30年代由于民族矛盾尖锐,叙事性、反映现实生活的散文繁盛。集中表现为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兴起。建国后,由于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需要,和个性情感的表达受到贬抑。叙事性散文发展迅速,成为散文创作的主体,而抒情散文只是零星出现。叙事性散文(1)在建国后,50年代初,主要是纪实性的通讯、报告、特写,从主题和题材上分为两大类,一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描绘,一是朝鲜战争,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叙事散文的突出创作表现为杂文的兴起和回忆录、史传文学的繁荣。杂文和回忆录A:建国前,杂文在国统区,杂文作为对敌斗争的一种方式,很受推崇,但在解放区,特别是建国后,面对人民内部矛

3、盾,党的文艺政策却不允许和批判杂文写作,丁玲《三八节有感》、王实味《野百合花》的被批判。在百花文学时期和60年代初,党的两次文艺政策调整,杂文两度有限度的复兴。三家村杂文B:回忆录、史传文学。这类创作是执政党的历史性叙述。如《红旗飘飘》(2)抒情性散文的两次复兴。抒情性散文也称为“艺术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所以更具艺术价值。但由于建国后重视叙事对历史责任的承担,忽视个性抒情,因而,这类散文普遍受贬抑,只是在文艺政策松动时才出现。如A:百花文学时期。56年作协明确将散文小品和特写分开,承认了抒情性散文存在的独立品格。56年文艺界的一个好现象是散文小品文多起来。60年代散文创作

4、更加成熟B:60年代初,散文成为实体性概念,出现许多散文作家;散文风格形成,由早期简单抒情转向注意提升作品艺术水准;作品数量多。十七年当中稍微可说的,多进入了中学课本,象吴伯萧《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冰心《小橘灯》,失之简单,但情感真实。二、十七年散文成绩和教训:有成就:杨朔、秦牧、刘白羽等影响了一代代中学生的写作模式的抒情性散文;(.——颂歌体散文)袁鹰,吴伯箫、曹靖华、冰心、郭风、何为、柯蓝、魏钢焰等中老作家的叙事性作品。吴伯萧《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冰心《小橘灯》,虽失之简单,但情感真实。“三家村”杂文、马铁丁的杂文,显示了知识分子独立精神;魏巍、菡子等歌颂志愿

5、军的朝鲜战地通讯。“三家村”:1961年9月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前线》杂志开辟了一个专栏“三家村札记”,该专栏邀请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邓拓、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北京市委统战部部长寥沫沙三人合写文章,每期一篇。他们以“吴南星”共同作笔名,在1961年10月到1964年7月间,共发表了60多篇文章。内容大多是以说古论今、谈天说地的形式,谈论思想修养、艺术欣赏等问题,或者亦会应读者点题而作,有的批评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不良现象,对时弊有所讽喻。1966年这栏目被江青组织批判,作者受迫害,成为推倒北京市委,发动文革的突破口。马铁丁,是1950年代初期陈笑雨、张铁夫、郭小川三人在《长江日报》、《

6、中国青年》等报刊发表“思想杂谈”时合用的笔名。三人的合作,并无严格的分工,陈笑雨、郭小川常侧重于关注文化、教育、艺术等类问题,张铁夫因主管农业战线的报道,故多在这方面落墨。1957年7月以后,三人工作有所变动,合作便告结束,而“马铁丁”则成为陈笑雨独用的笔名。三、十七年散文审美特征:1、选材上表现为以“时代精神”为准则;刘白羽说:“我们是这个伟大时代的人,唱歌要唱我们人民的歌,要唱我们时代的歌,要唱我们人民与时代革命前进的歌。”(《散文创作艺术谈》)2、艺术构思上的“诗化”现象;杨朔:写文章“总是拿它当诗一样写”。3、审美层次上的日趋简单化。心理结构日趋单一,创作面貌单一化,“形

7、散而神不散”的推广及模式化。十七年散文创作教训:是政治、文化环境造成的时代局限:左的规范制约影响了作家思想自由发挥政治运动让作家的精神个性消弥因而违背了散文表达真情实感的审美原则四、杨朔、秦牧、刘白羽三大散文家的散文——代表中国当代散文主流,“北杨南秦”在新时期受质疑:林非:在1986年发表的《散文创作的昨日和明日》,彻底否定了杨朔诗化散文,秦牧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创作模式。被认为开拓了散文研究的新思路1、杨朔散文:杨朔(1913-1968),五十年代著名散文家,诗化散文的代表.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