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纤”原因和解决方法

“浮纤”原因和解决方法

ID:40337608

大小:22.0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7-31

“浮纤”原因和解决方法_第1页
“浮纤”原因和解决方法_第2页
“浮纤”原因和解决方法_第3页
资源描述:

《“浮纤”原因和解决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浮纤”现象是玻纤外露造成的,白色的玻纤在塑料熔体充模流动过程中浮露于外表,待冷凝成型后便在塑件表面形成放射状的白色痕迹,当塑件为黑色时会因色泽的差异加大而更加明显。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塑料熔体流动过程中,由于玻纤与树脂的流动性有差异,而且质量密度也不同,使两者具有分离的趋势,密度小的玻纤浮向表面,密度大的树脂沉入内里,于是形成了玻纤外露现象;其次,由于塑料熔体在流动过程中受到螺杆、喷嘴、流道及浇口的摩擦剪切力作用,会造成局部粘度的差异,同时又会破坏玻纤表面的界面层,熔体粘度愈小,界面层受损愈严重,玻纤与树脂之间的粘结力也愈

2、小,当粘结力小到一定程度时,玻纤便会摆脱树脂基体的束缚,逐渐向表面累积而外露;再则,塑料熔体注入型腔时,会形成“喷泉”效应,即玻纤会由内部向外表流动,与型腔表面接触,由于模具型面温度较低,质量轻冷凝快的玻璃纤维被瞬间冻结,若不能及时被熔体充分包围,就会外露而形成“浮纤”.主要问题要解决相容和材料间的结合改善“浮纤”现象的措施方法是在成型材料中加入相容剂、分散剂和润滑剂等添加剂,包括硅烷偶联剂、马来酸酐接枝相容剂,南京塑泰相容剂、硅酮粉、脂肪酸类润滑剂及一些国产或进口的防玻纤外露剂等,通过这些添加剂来改进玻纤和树脂之间的界面相容性,提高分散相和连

3、续相的均匀性,增加界面粘接强度,减少玻纤与树脂的分离,从而改善玻纤外露现象,液体硅烷偶联剂,就存在加入后难以分散,塑料容易结块成团的问题,会造成设备喂料不均匀,玻纤含量分布不均匀,进而导致制品的力学性能不均匀浇注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流道截面宜大,流程宜平直而短。应采用粗短的主流道、分流道和粗大浇口,浇口可以是薄片式、扇形及环形,亦可采用多浇口形式,以使料流混乱、玻纤扩散、减少取向性。而且要求有良好的排气功能,能及时排出因玻纤表面处理剂挥发产生的气体,以免造成熔接不良、缺料及烧伤等缺陷.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浮纤”易于在塑件壁厚较大的部位出现,这是

4、因为熔体在该处流动速度梯度较大,熔体流动时其中心速度高,而靠近型腔壁面处速度低,使得玻纤浮露的趋势加剧,相对速度更慢,发生滞留堆积而形成“浮纤”。因此,应尽量使塑件各处壁厚均匀,并避免尖角、缺口,保证熔体流动顺畅,由于玻纤增强塑料的熔融指数比非增强塑料低30%~70%,流动性较差,因此料筒温度较一般情况应高出10~30℃。提高料筒温度,可使熔体粘度降低,改善流动性,避免填充及熔接不良,而且有利于加大玻纤分散性和减小取向性,获得较低的制品表面粗糙度。但料筒温度并不是越高越好,温度过高会加大尼龙聚合物氧化和降解的趋势,轻微时会发生颜色变化,严重时则

5、产生焦化发黑。在设置料筒温度时,应使加料段温度比常规要求略高些,稍低于压缩段即可,以利用其预热效果,降低螺杆对玻纤所产生的剪切作用,减少局部粘度的差异及对玻纤表面的破坏,保证玻纤与树脂之间的粘结强度模具与熔体之间的温差不宜太大,防止熔体充填时玻纤遇冷在表面淤积,形成“浮纤”,因此需采用较高的模具温度,这对于提高熔体充模性能、增加熔接痕强度、改善制品表面光洁度、减少取向和变形也是有利的。但模具温度愈高,冷却时间愈久,成型周期延长,生产率降低,而且成型收缩率加大,故也不是越高越好.采用高料温、高模温、高压、高速、低螺杆转速注射,对改善“浮纤”现象比

6、较有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