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拉深工艺与拉深模具设计

节拉深工艺与拉深模具设计

ID:40448251

大小:1.53 MB

页数:25页

时间:2019-08-02

节拉深工艺与拉深模具设计_第1页
节拉深工艺与拉深模具设计_第2页
节拉深工艺与拉深模具设计_第3页
节拉深工艺与拉深模具设计_第4页
节拉深工艺与拉深模具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节拉深工艺与拉深模具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五节拉深成形模具设计一、拉深凸模和凹模的工作部分尺寸二、拉深凸模和凹模结构三、拉深模的典型结构(一)凹模圆角半径rd1、rd的影响小:阻力大致抗力增加、危险断面变薄或破裂、刮伤工件大:过早丧失压边力致起皱2、rd的确定(1)经验公式:(2)查表一、拉深凸模和凹模的工作部分尺寸1、rp的影响rp对冲压效果影响无rd显著。小:增大弯曲变形、危险断面变薄或开裂、影响表面质量大:凸模毛坯接触面减小、底部易变薄、圆角处内皱2、rp的确定若最后的rpn太小,应增加整形工序。(二)凸模圆角半径rp(三)凸凹模间隙间隙的影响:拉深力、制件质量、模具寿命太大:皱纹残留、回弹、锥度、精度太小

2、:阻力、变薄、拉裂、模具磨损和寿命1、无压边圈拉深模具的单边间隙c=(1~1.1)tmax2、有压边圈拉深模具的单边间隙见表。精度高的拉深件,常用c=(0.9~0.95)t凸凹模间隙3、盒形件拉深模凸凹模间隙值直边部分:精度高时c=(0.9~1.05)t精度一般时c=(1.1~1.3)t圆角部分:比直边增0.1t4、拉深凸凹模间隙取向按以下原则决定(1)除最后工序外,其余工序不作规定;(2)最后工序:要求外形尺寸,则取在凸模上,否则凹模上。5、凸凹模工作尺寸及公差考虑因素:回弹、壁厚不均匀、模具的磨损确定尺寸的原则……凸凹模间隙5、凸凹模工作尺寸及公差(1)过渡工序:基准选

3、凸模、凹模均可;(2)最后一道工序零件要求外形尺寸时:零件要求内形尺寸,则模具公差:6~8级 最低10级表面粗糙度(一)无压边圈的拉深模用于相对厚度(t/D)较大的浅拉深件。(二)有压边圈的拉深模1、圆角结构2、锥角结构锥角结构优点较多(三)拉深凸凹模必须设计通气孔二、拉深凸模和凹模结构三、拉深模的典型结构将介绍如下内容:(一)首次拉深模1、无压边装置的简单拉深模2、有压边装置的简单拉深模(二)后续拉深模1、无压边装置的后续工序拉深模2、有压边装置的后续工序拉深模(矩形盒倒装末次拉深模)(三)落料拉深复合模(四)双动压力机用拉深模首次拉深模—无压边装置的简单拉深模首次拉深模

4、—有压边装置的简单拉深模无压边装置的后续工序拉深模有压边装置的后续工序拉深模 (矩形盒倒装末次拉深模)FLV:4-5-3-1有压边的反拉深模(三)落料拉深复合模(四)双动压力机用拉深模(五)压边装置分析1、采用压边装置的条件2、常用压边圈的结构形式取决于:拉深次数、凹模结构形式、材料厚度等。分:首次拉深模用压边圈后续拉深工序用压边圈单动机上的压边装置(1)首次拉深模用的压边圈①宽凸缘件:a、b②薄型拉深件(t/D×100<0.3):c、d③较薄的宽凸缘件:e、或刚性压边圈④锥面形、半球面形和大型覆盖件:f(2)后续工序用的压边圈限位柱应保证压边圈和凹模圆角间的距离s有凸缘件

5、:s=t+(0.05~0.1)钢件:s=1.2t铝合金件:s=1.1t(3)在单动压力机上用的通用性强的压边装置①通用压边装置②压边装置的力学特性③应用特点弹簧垫、橡胶垫用于中小型零件。第六节拉深工艺设计一、拉深件的工艺分析二、拉深工艺力的计算三、拉深成形过程中的辅助工序四、拉深件质量分析良好的工艺性:耗料少、工序数少、模具结构简单、加工容易、质量稳定、废品少、操作简单等。故设计时要求:1、拉深件高度尽可能小;2、形状简单、对称、无尖底;3、凸缘单边宽>6t,且外形与筒相似;4、圆角尽可能大;5、内部尺寸和外部尺寸不能同时标注;6、横截面尺寸公差高于IT13的应增整形工序;

6、7、多次拉深的外表面或凸缘面允许印痕和口部回弹,但应符合公差要求;8、材料应具有良好的成形性能。一、拉深件的工艺分析二、拉深工艺力的计算1、压边力的计算(1)压边力对拉深的影响(2)理想的压边力变化曲线(3)计算公式2、工艺力的计算(1)理论计算公式有压边圈:无压边圈:(2)经验公式经验公式的来源: 拉深力略小于危险断 面的断裂强度。K1、K2见表…3、压力机的选择(1)单动压力机的总拉深力PΣ=P+Q(2)压力校验浅拉深:PΣ≤(0.7~0.8)P0深拉深:PΣ≤(0.5~0.6)P0(3)拉深功(深拉深时需校验)(4)三、拉深成形过程中的辅助工序1、润滑2、热处理落料毛

7、坯的软化处理拉深工序间半成品的退火拉深后的应力消除处理3、酸洗四、拉深件质量分析1、不合格表现:(1)形状、尺寸不合工艺要求;(2)选材不当;(3)毛坯或工序计算有误;(4)模具工作部分几何参数设计不合理;(5)粗糙度、间隙等制造环节未达要求;(6)辅助工序未达要求;(7)操作错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