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的生物治疗

恶性肿瘤的生物治疗

ID:40465450

大小:746.60 KB

页数:48页

时间:2019-08-03

恶性肿瘤的生物治疗_第1页
恶性肿瘤的生物治疗_第2页
恶性肿瘤的生物治疗_第3页
恶性肿瘤的生物治疗_第4页
恶性肿瘤的生物治疗_第5页
资源描述:

《恶性肿瘤的生物治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九章恶性肿瘤的生物治疗Biotherapyoftumor杨卫兵肿瘤的发生与机体的免疫状态:免疫缺陷患者肿瘤的发生率为同龄一般人群的10000倍。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受免疫移植剂的作用,癌症发生率较正常人高100倍。长期接受化疗的癌症患者由于免疫抑制作用和直接致癌作用可以发生新的恶性肿瘤。资料显示尸检的神经母细胞瘤发病率较临床高40--50倍。1900—1965年之间世界文献报道176例肿瘤自然消退,其中半数以上为肾上腺癌、神经母细胞瘤、恶性黑色素瘤、绒毛膜上皮癌。问题肿瘤的发生与机体哪一系统的功能关系密切?为什么肿瘤尸检发病率高于临

2、床?肿瘤为什么会自然消退?恶性肿瘤是哪一类疾病?病例一位男性患者、62岁、诊断:膀胱移性上皮细胞癌,经局部手术切除后行膀胱灌注卡介苗治疗,每周一次,8次以后每月一次共一年,该患存活10年。问题卡介苗属于哪一类药物?治疗肿瘤的机理是什么?基本概念定义:任何生物性制剂的治疗性应用。范围:广泛。基因、免疫、抗血管生成、干细胞治疗、诱导分化及凋亡等。原理:是直接或间接地调节宿主—肿瘤的相互关系,从而调动机体内在抗病机能来杀灭肿瘤,主要是通过机体的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第一节免疫治疗发展概况尝试阶段(50年代以前)证实了肿瘤特异性抗原的存在。奠基阶

3、段(60-70年代)为肿瘤的主动、被动、继承性免疫治疗奠定了基础。发展阶段(80年代以来)生物反应调节剂(BRM)的应用,将它纳入肿瘤治疗的第四程式----生物学治疗的范畴。第二节肿瘤免疫与生物治疗正常免疫及其功能概念:免疫是机体接触抗原性异物或异己成分的一种特异性生理反应。功能:1、免疫防御;2、免疫稳定;3、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肿瘤免疫治疗的基础肿瘤具有抗原性并能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是生物治疗的基础。肿瘤抗原肿瘤特异性抗原(Tumor--specificantigenTSA):只存在于肿瘤细胞表面的抗

4、原。肿瘤相关抗原(Tumor--associatedantigenTAA):非肿瘤细胞所特有,正常细胞也存在的抗原。只是在细胞癌变时其含量明显增加,表现出量的变化而无肿瘤特异性。CEA、AFP等。机体抗癌的免疫机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为主。肿瘤生物治疗调节机制宿主—————————肿瘤防御能力提高更敏感有害反应下降改变环境增殖能力耐受力增强侵袭损伤恢复加快转移转化分化成熟逆转正常第三节免疫治疗的目的恢复和替代免疫功能应用免疫恢复剂,免疫替代剂等,可以清除免疫抑制因素,恢复加强机体免疫监视功能。防治由治疗引起的免疫抑制及时给予免

5、疫治疗,可以提高机体的耐受性,巩固疗效,减少并发症。诱导加强潜在性的特异性免疫一些生物制剂可以诱导生成某些淋巴因子,如TNF可以使NK细胞的活性增强,IL-2可以诱导生成LAK细胞,从而激发体内的免疫反应。调整免疫反应有的生物制剂如微生物及其产物具有双向调节功能,使机体处于恰当的免疫状态,更好地发挥抗瘤效应。第四节免疫治疗的原则早期癌症或肿瘤已缩小动物实验证明,当肿瘤细胞数小于106时生物治疗才能发挥最大效应。生物治疗的效果与残存病灶的大小成反比。是辅助治疗措施只能作为肿瘤综合治疗中的辅助手段,不能单独应用于临床。据患者的免疫功能状况

6、用药种类:恢复免疫防御功能—主动免疫治疗、来自供体免疫细胞或抗体—被动免疫治疗、来自效应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时间术后1—2周、化疗或放疗前、放化疗程之间为生物治疗的最佳时机。在免疫抑制的当时,可以阻止新的免疫药物发挥效应。给药方法间歇应用较好,每天给药容易产生免疫调节耐受。联合应用细胞因子不会孤立作用于免疫系统的精细调节中,应注意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协同作用及使用的先后秩序。副反应病毒感染症状血管渗漏综合征生物治疗前后查免疫指标充分了解病人免疫功能状态,有助于调整治疗方案及进行疗效评价。如T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测定、抗体、补体等。第

7、五节免疫治疗的种类非特异性免疫治疗无针对性,对多种肿瘤有抑制作用。免疫调节剂:细菌类制剂、左旋咪唑等。细胞因子:interluekin-2IL-2、interferonIFN等。特异性免疫治疗对某一肿瘤有一定针对性的免疫治疗肿瘤疫苗:用肿瘤细胞或经各种基因修饰后的肿瘤细胞在体外制成瘤苗。抗体:用肿瘤细胞或抗原免疫所获得的抗血清治疗病人。继承性免疫治疗用预先致敏的淋巴细胞及其产物治疗病人。也称过继性免疫治疗。LAK细胞,IL2转移因子(TF)、免疫核糖核酸(iRNA)。肿瘤化抑制因子如维甲酸、分化因子、成熟因子、癌变抑制、分化诱导等。新

8、生血管抑制内皮抑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抑素等可以抑制肿瘤赖以生存的血管生成,从而抑制其生长、转移。其中内皮抑素是当前抗血管疗法最具潜力的药物蛋白。第六节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药名作用环节应用方法共有毒副反应特征毒副反应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