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务评监的理论与实务

校务评监的理论与实务

ID:40580627

大小:285.69 KB

页数:34页

时间:2019-08-04

校务评监的理论与实务_第1页
校务评监的理论与实务_第2页
校务评监的理论与实务_第3页
校务评监的理论与实务_第4页
校务评监的理论与实务_第5页
资源描述:

《校务评监的理论与实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校務評鑑的理論與實務篤行國小蔡政良一.為什麼要評鑑?法律有規定1.教育基本法第十三條:「政府及民間得視需要進行教育實驗,並應加強教育研究及評鑑工作,以提升教育品質,促進教育發展。」2.國民小學評鑑實施要點(民79)使校務評鑑有法源基礎,規定直轄市及縣市教育局,應邀請有關單位及專家開會協調有關評鑑事宜,並組成評鑑小組,每年評鑑學校數目自訂,但是規定至少每三年內應將所屬學校全面評鑑一次,每次可自行選擇評鑑重點項目一.為什麼要評鑑?績效的証明1.社會大眾對於公立學校教育品質逐漸產生不滿和質疑,認為必須透過客觀的評鑑機制,才

2、能改進學校教育缺失,此外教育資源愈來愈有限,不能過於浪費,也必須經由評鑑的手段,才能使教育資源有效利用(吳清山、林天祐,民91)2.近來的諸多教育改革,皆衝擊到學校校務的運作,學校行政及教學亦須對教育消費者負責。一.為什麼要評鑑?革新的機制1.校務評鑑是一種學校全身健康檢查,學校必須積極去面對,才能確認學校機能是否正常運轉,同時及早發現病狀,並透過專業診斷與治療的過程,確保學校的健全運作。2.學校是專業組織,必須建立自我革新的機制。因此,校務評鑑的最終目的在於促使學校發展出定期運轉的自我評鑑機制,為學校的永續經營啟動

3、源源不絕的能量(林天佑,民91)。一.為什麼要評鑑正確的觀念1.Stufflebeam&Shinkfield(1985)提出「教育評鑑旨在力求改進,而不在證明什麼educationalevaluationistoimproverathertoprove.2.評鑑可以積極性的導引學校正常發展、激發內部向上動力,進而確保教育品質3.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二.別的縣市有辦理嗎?1.民國80年後,不論中央、省、縣市辦理的教育評鑑種類相當繁雜,諸如民主法治教育訪視、小班教學精神計劃訪視、特教評鑑、交通安全評鑑等。2.評鑑的方向為單

4、項工作重點評鑑二.別的縣市有辦理嗎?1.八十七、八十八學年度辦理國民小學「校務評鑑」的縣市僅有臺北市、高雄市、臺北縣、新竹縣、臺南市及高雄縣等六個縣市(郭昭佑,2001)2.八十九、九十學年度增加基隆市、桃園縣及台中縣三個縣市實施3.九十一學年度起另增加台中市、宜蘭縣等縣市開始實施校務評鑑。三.評鑑是什麼?評鑑的意義:1.謝文全(民77)認為評鑑就是對事項加以審慎的評析,以量定其得失與原因,據以決定如何改進或重新計畫之過程。2.秦夢群(民86)則認為評鑑是對於教育現象或活動,透過收集、組織、分析資料,加以描述與判斷的

5、歷程。3.藉由評鑑團體的規劃,使用多樣方法,有系統地收集各種資料,並透過受評學校內部人員的自我評鑑與外來同僚專家的專業判斷,評定該校辦學符合評鑑標準的程度,進而提出該校辦學優缺點及待改進的建議,以作為該校改善教學及提高行政效率的依據之過程。三.評鑑是什麼?評鑑的目的:1.建立學校基本資料:SWOT2.了解學校運作績效:獎懲、經費或方案的繼續或停止3.診斷學校運作缺失:發現問題及造成問題的原因4.改進學校運作缺失:學校自我改進、行政機關主動協助5.確保學校教育品質:責任績效、為利害關係人把關6.促進學校永續發展:符合社

6、會潮流、追求卓越四.要怎麼評鑑?評鑑的設計1.規劃評鑑實施方案2.學校自我評鑑3.評鑑委員訪評4.評鑑委員提出評鑑報告5.學校提出改進方案6.後設評鑑7.追蹤輔導8.下一次評鑑四.要怎麼評鑑?評鑑的原則1.民主化原則:讓受評者參與、了解、自評、知道結果、提供申覆。2.專業原則:評鑑人員應以專業性為優先考量,並有豐富的學術和實務經驗。3.互信原則:評鑑人員相信受評學校所提供的訊息和資料;而受評學校人員亦尊重評鑑人員專業的知能,雙方充分溝通,彼此合作。4.客觀原則:事先設計好評鑑工具與標準,使評鑑結果不會因個人主觀意見而

7、產生偏差四.要怎麼評鑑?評鑑的原則5.彈性原則:授權評鑑人員做彈性處理,以應付實際情境及突發狀況,確保評鑑順利。6.多樣原則:資料收集方式應該具有多樣性,以助於收集到完整的資料。7.整體原則:評鑑項目的設計,必須以學校整體的運作為基礎,這樣評鑑出來的結果,才具有更大的價值。8.發展原則:每次校務評鑑結果應作為下次追蹤評鑑的依據,才能使學校教育不斷的改進與創新,應能善用追蹤評鑑,且三年或四年循環評鑑一次,則學校將更具發展性與長久性。四.要怎麼評鑑?評鑑的指標1我國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指標之研究(邱忠浩,94)1.指標建構

8、宜以「績效」與「改善」為取向,並注重個別差異。2.指標包含行政與領導類、環境與設備類、課程與教學類、學生訓育與輔導類、專業發展與進修類、家長與社區類以及學校特色類等七大類。3.課程與教學類、學生訓育與輔導類以及行政與領導類是受全體人員重視之指標類別。4.「因材施教」指標最受全體人員重視。四.要怎麼評鑑?評鑑的指標2以CIPP評鑑模式來建構國民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