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研究_索秀芬

红山文化研究_索秀芬

ID:40607774

大小:716.04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9-08-04

红山文化研究_索秀芬_第1页
红山文化研究_索秀芬_第2页
红山文化研究_索秀芬_第3页
红山文化研究_索秀芬_第4页
红山文化研究_索秀芬_第5页
资源描述:

《红山文化研究_索秀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红山文化研究索秀芬李少兵(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呼和浩特010011)目次一分期五经济结构二年代六社会形态三类型七宗教信仰四聚落形态八渊源和影响红山文化遗存早在20世纪初就被发现。1906-1908年,日本人鸟居龙藏三次进入热河省,在60处地方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物,在红山后发现了史前遗存,采集有陶器、大型石器和细石器等,把细石器命名为“蒙古式石镞”〔1〕。1921年6-7月,瑞典人安特生(J.G.Andersson)和加拿大人步达生(D.Black)发掘了锦西沙锅屯洞穴遗址,其中新石器时代遗物包括

2、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均被归入仰韶彩陶文化系统,把年代定为相当于仰韶文化同时或较迟,并视其为相同之一种文化〔2〕。沙锅屯洞穴遗址的发掘,是中国田野考古史上第一次正式发掘。1924年,法国神甫桑志华(E.Licent)和古生物学家德日进(T.Chardin)到红山前进行遗址调查,采集到细石器、石犁耜等〔3〕。中国学者梁思永先生最先注意到长城以北地区的彩陶,1930年在赤峰城东到红山嘴之间的北砂窝和东砂窝进行调查,发现仰韶式彩陶〔4〕。1933年,日本人八幡一郎等在赤峰、朝阳等地采集到一些彩陶片〔5〕。牟田

3、哲二把赤峰红山一带出土的文物送给日本帝国大学的上治寅次郎,引起日本考古学界对红山地区的关注。1935年5-〔1〕鸟居龙藏:《蒙古旅行》,博文馆,1911年。〔2〕安特生著,袁复礼译:《奉天锦西县沙锅屯石穴遗址》,《古生物志》丁种第一号第一册,农商部地质调查所,1923年。〔3〕E.Licent,LescollectionsnealithiquesduMuseeHoanghoPaihadeTientsin,PudlicationduMuseeHoanghoPaihadeTientsin,No.14,193

4、2.〔4〕梁思永:《热河查不干庙林西双井赤峰等处所采集之新石器时代石器与陶片》,《梁思永考古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59年。〔5〕八幡一郎:《热河省南部の先史时代遗迹及遗物》,《第一次满蒙学术调查研究团报告》第6部第1编,第一次满蒙学术调查研究团,1936年。—301—考古学报2011年第3期6月,日本东亚考古学会组织了考古队,由京都帝国大学滨田耕作率领,对赤峰红山后遗址进行了发掘。考古队发掘了墓地和第一、第二住地址。第二住地址和采集的彩陶器被命名为赤峰第一次文化——彩陶文化;墓地和第一住地址被命名为

5、赤峰第二次文化——红陶文化〔1〕。水野清一指出赤峰和沙锅屯彩陶特征不同〔2〕,而滨田耕作认为两者最为接近〔3〕,裴文中先生提出赤峰一期文化与沙锅屯同为彩陶与细石器的混合文化〔4〕。抗日战争时期,佟柱臣先生在赤峰、凌源等地调查,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遗迹和遗物,其中包括牛河梁遗址〔5〕。新中国成立以后,尹达先生对红山后遗址陶器进行分析,认为它含有长城以北新石器时代细石器文化陶器特征,同时也含有长城以南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陶器特点,是长城南北两种新石器时代文化相互影响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化,建议命名为“红山文化”〔

6、6〕。20世纪50-70年代,对红山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发掘。在西水泉、南杨家营子、蜘蛛山遗址发现了红山文化房址、灰坑等遗迹〔7〕,在南杨家营子遗址发现富河文化地层叠压在红山文化房址之上,蜘蛛山遗址发现了夏家店下层文化叠压在红山文化地层之上。70年代发掘了赤峰市敖汉旗三道湾子和四棱山遗址〔8〕,在三道湾子遗址发现了窖穴,在四棱山遗址发现窑址。这些科学发掘使得学术界对红山文化的遗迹和遗物等基本特征和相对年代有了初步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全国范围的第二次文物普查工作广泛展开,大大促进了红山

7、文化的发现和研究进程。不仅发现的红山文化遗址、墓葬数量增加了,而且发现了一批重要墓葬和遗址,有胡头沟墓葬〔9〕、东山嘴祭祀遗址〔10〕、牛河梁坛庙冢祭祀遗址〔11〕、三官甸子城子山遗址(后归入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等〔12〕。对上述重要遗址和墓葬的发掘,不仅对红山文化的内涵有所认识,还引发了对中国文明起源、史前祭祀等重大学术课题的讨论。这期间对红山文化遗址进行的有目的主动发掘,解决了一些重要学术问题。在兴隆洼遗址发现以F133为代表的红山文化早期遗〔1〕滨田耕作、水野清一:《赤峰红山后—热河省赤峰红山先

8、史遗迹》,东亚考古学会,1938年。〔2〕水野清一:《赤峰先史时代的问题》,《蒙古学》第2册,1938年。〔3〕滨田耕作:《赤峰附近发现的完形彩纹陶器》,《考古学杂志》第27卷2号,1937年。〔4〕裴文中:《中国细石器文化概说》,《燕京学报》第33期,1947年。〔5〕佟柱臣:《凌源新石器时代遗迹考察》,《盛京时报》1943年6月13日、15日;佟柱臣:《热河先史文化与赤峰红山》,《盛京时报》1943年8月25-31日连载。〔6〕尹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