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彩陶研究初探

红山文化彩陶研究初探

ID:26968140

大小:5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30

红山文化彩陶研究初探_第1页
红山文化彩陶研究初探_第2页
红山文化彩陶研究初探_第3页
红山文化彩陶研究初探_第4页
红山文化彩陶研究初探_第5页
资源描述:

《红山文化彩陶研究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红山文化彩陶研究初探摘要:本文对红山文化彩陶进行初步梳理,根据花纹样式,将这些彩陶分为10大类。通过研究,认为这10大类彩陶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与周边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关系密切,而且与东北地区本地考古学文化息息相关,整个红山文化彩陶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中国7/vie  关键词:红山文化彩陶花纹样式  一、简述红山文化及重要遗址  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对辽宁锦西沙锅屯洞穴遗址进行发掘,并在东北地区首次发现彩陶①。之后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彩陶发现数量随之增多。红山文化是整个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最重要的一种考古学文化遗存。由于20世纪80年

2、代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东山嘴祭坛和建平倒牛河梁坛庙冢的发现,学术界认识到,红山文化在中华五千年国家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红山文化考古学文化素以筒形罐和“之”字纹著称,相比较同时期的中原文化和西北地区考古学文化,彩陶貌似并不出彩。但实际上,整个东北地区史前时期都缺乏彩陶,唯有红山文化彩陶大放异彩。因此,笔者仅凭陋知浅见,拟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红山文化彩陶进行梳理,并谈谈认识,以见教于方家。  目前已考古发掘出且出土遗物较为丰富的红山文化聚落遗址主要有赤峰红山后、西水泉、蜘蛛山、魏家窝铺、巴林右旗那斯台、西

3、台遗址、兴隆沟等地点。较高规格的礼仪建遗址主要有赤峰敖汉旗四家子草帽山、辽宁喀左东山嘴和建平牛河梁等。  二、红山文化彩陶纹样分类及绘制方法  古代彩陶上的纹饰绘制方法大概是:先在器皿的装饰部位画几个点,单位奇、偶数不等,然后以点为中心,分别向左右延伸,或弧线,或直线,或块面,或用其他几何因素,连成一个整体,出现连续性的“漩涡纹”、“三角纹”、“勾叶纹”、“垂鳞纹”等。也有轮制的彩陶纹饰,随着轮盘的转动,用蘸有原料的笔顺向彩绘,绘成粗细相间的平行线或波状线,其线条规则、整齐。  至于彩陶上的纹饰受色料来源的局限,颜色虽然不丰富,只以赭红、

4、黑、白三种颜色进行彩绘,但由于运用得比较成功,因而并不会显得单调,反而是自然、朴实、带有生活气息。彩陶匠人一般在彩绘之前,经常在胎地上先涂一层红色的或者白色的陶衣作衬,然后在上边绘制黑色、赭红,或白色的花纹。陶衣掩盖了原本粗糙的胚体表面,增加了器表的光泽,使纹饰更增强了艺术性。  之所以研究陶器,是因为在考古学文化研究当中,通常将陶器作为定义考古学文化的重要依据。尽管制作和装饰陶器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每个社会使用的技术和对风格的偏爱不完全相同。这种规范是从陶工学徒时期继承来的,并得到社会观念和经济方面的支持和制约,个人难以摆脱这样的规范而

5、另外创立一种完全不同的规范。  根据花纹样式的不同,可将红山文化各个遗址和墓葬中出现的彩陶分为10大类(表一),分别为:平带条纹、菱形纹、细平行线加宽条带纹、实心方格纹、细平行线纹、三角纹、垂鳞纹、连弧纹、残弧纹和残折线纹、勾连涡纹(见于表二②)。  这些花纹样式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类,平带条纹:条带宽窄不一,多施在钵和筒形器器表。  第二类,菱形纹:多施在各类筒形器、敞口罐、盂、鼓腹罐器表。  第三类,细平行线加宽条带纹:多施在各类筒形器表面。  第四类,实心方格纹:实心方格交错,多施在筒形器表。  第五类,细平行线纹:可以分为三小类

6、,A、B、C三类,多施在陶钵外口沿和鼓腹罐上腹。  A类,短竖平行线。  B类,斜向一致的细平行线。  C类,若干条斜平行线成一组,各组斜向不同。  第六类,三角纹:分为两类,A类,实心三角纹;B类,大斜折线三角纹。  A类三角纹可以分为四小类:  Aa类:钝角三角形:三角形钝角向下相连成行,行行叠压,上层的三角形抵在下层两个三角形相接处,这类花纹多施在各类筒形器表面。  Ab类:直角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直角相互对接,有的三角形直角对边略呈弧形,这类花纹多施在筒形器表面。  Ac类:三角形上下左右对接:多以三条短竖线为一组,将每对三角形隔

7、开,这类花纹多施在罐和盂上。  Ad类:体态细长三角纹:相连成行,多施在盆或钵的口沿。  B类三角纹:大斜折线三角纹:由较长的斜直线相交构成,多施在筒形器表面。  第七类,垂鳞纹:多施在筒形器表面和弧腹罐上腹。  第八类,连弧纹:多施在双耳鼓腹罐表面。  第九类,残弧线纹和残折线纹:多为彩陶残片,完整器形不辨。  第十类,勾连涡纹:器形多见于双耳鼓腹罐、双腹盆、各类筒形器。  分为三类,A、B、C:  A类:上下对勾勾连涡纹;B类:左右对勾勾连涡纹;C类:单勾连涡纹。  三、红山文化彩陶的特点  红山文化年代跨度约为公元前4500年到公元

8、前3000年,最新研究表明③,红山文化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公元前4500年~公元前4000年)处于仰韶早期,与中原地区的半坡文化晚期,后岗一期文化相当。(表三)  第二阶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