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孟荀人性论比较的论文综述.docx2

关于孟荀人性论比较的论文综述.docx2

ID:40616366

大小:25.6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05

关于孟荀人性论比较的论文综述.docx2_第1页
关于孟荀人性论比较的论文综述.docx2_第2页
关于孟荀人性论比较的论文综述.docx2_第3页
关于孟荀人性论比较的论文综述.docx2_第4页
关于孟荀人性论比较的论文综述.docx2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孟荀人性论比较的论文综述.docx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关于孟荀人性论比较的论文综述 冯友兰曾言:“儒家之中,荀子的思想与孟子的思想针锋相对。有人说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荀子代表儒家的右翼。这个说法尽管很有道理,但是概括得过分简单化了。”那准确的说,孟子人性论与荀子人性论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查阅了二十篇近十年的相关文章,我发现学术界关于二者的人性论关系的看法,早已摆脱完全极端或片面的认为两者完全对立的分析,而是趋向于在两者表面的不同中寻找其内在的统一。研究比较孟子、荀子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比较二者的异同,但通读其论文,大家有着近乎统一的观点,一言以蔽之:孟子与荀

2、子的人性论思想,在理论形态上互相对立,在逻辑意蕴上互相补充。 一、孟子荀子人性论的思想渊源中国哲学史上,孔子最早论述了人性的问题,“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是指人的本性,“习”是指习俗,孔子只指出了人人有相近的本性,并未明确性善性恶,但实质上也包含了性善性恶两种可能。正是“性相近”与“习相远”之间的矛盾引发了孟子与荀子的性善性恶论之争。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孔门后学往往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理解为人性有善恶,子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皆言性有善恶”(《论衡·本性》)。“性相近”方面发展

3、为孟子的性善论,孟子认为性是人所以为人的原因,认为“生之为性”必将混淆犬之性,牛之性与人之性的区别。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欤?”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孟子·告子上》)。“习相远”方面发展为荀子的性恶论。荀子的性是指人天然的自然属性,“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荀子·礼论》),孟子与荀子对“人性”的界定是有差别的,孟子的反对“生之为性”,而荀子将“本始材朴”作为

4、“人性”。但无论是孟子还是荀子,他们都将“人性”当作是一种先验的东西,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虽然他们也意识到“善”或“恶”与猴天的学习与教化有关,但最终还是把“善”或“恶”当成了人的先验本体。总之,两者看似天壤之别的人性论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正是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为他们的人性论提供了理论来源和依据。 二、善与恶的根源孟子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人性“善”与“恶”的根源是什么呢?他们各自分别进行了回答。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善”的根源在于人本性的四种善端。孟子强调在人的意识中,有一种先验的善的

5、萌芽,这是人之异于禽兽的本质特征。他认为人心所固有的“善端”不仅是先验的,也是超功利的,这种“善端”分为四种,即所谓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荀子不承认有先天的道德观念,认为礼义辞让等道德原则,不是人的本性先天的固有的,而是后天积伪而成,向外学习而有。针对孟子“性善论”的四善端,荀子认为“人性恶”,“恶”的根源在于“欲多”而“物寡”。 三、孟子荀子对人性内涵的不同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孟、荀人性论比较研究的问题,与其说是人性善恶的根源问题,不如说是人性概念的内涵问题孟子的性善论

6、主要从下三个层面来界定其人性概念的内涵:首先,性是人的天赋中可以自主的成分,即与人成德作圣相关的欲求。这些天赋本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人追求仁义礼智、成德作圣有关的道德属性,称性不称命,是人所固有的有益(善)的东西,其能否实现完全取决于自我决定与否;另一类是与人追求声色之好、富贵利达相关的自然属性,称命不称性,是外在于人的无益(恶)的东西,其能否实现由上天主宰而与主观努力无关。其次,性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内在根据,即人所具有的能派生伦理道德(理、义)或仁、义、礼、智的东西。(有许多学者误以为,孟子所谓的人

7、性就是“人异于禽兽者”。其实,孟子从人禽关系方面解释人性,不以“人异于禽兽者”为性,而是以“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为性。可见,孟子所谓“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不是人所固有的仁、义、礼、智四德,而是人所具有的能派生理、义或仁、义、礼、智的东西。)再次,性是心天生具备的并伴有确定价值取向的识别理、义的能力,也是心在待人接物时产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的能力。(孟子还从心性关系方面来界定人性,在他看来,所谓“心”具有两重含义:一是能思维之器官;二是心在待人接物时所产生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心”概念

8、的两重性相适应,孟子认为,“性”概念也具有双重涵义:一是心天生具备的并伴有确定价值取向的识别理、义的能力;二是心在待人接物时产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的能力。)与孟子性善论的人性规定不同,荀子的性恶论则从三个维度来规定其人性概念的内涵:  首先,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天性。针对孟子的性善论,荀子从性伪关系方面解释人性,认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天性,伪则是通过后天学习而得来的东西。其次,性是排除一切后天积累和先天因素中那些可以为善的能力。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