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陈志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ID:40700468

大小:1.37 MB

页数:40页

时间:2019-08-06

陈志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_第1页
陈志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_第2页
陈志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_第3页
陈志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_第4页
陈志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_第5页
资源描述:

《陈志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背景2004年~2005年,我国华东等省份报告了不明原因发热伴全身酸痛、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多脏器损伤的病人。病人多来自丘陵地区,症状疑似流行性出血热。2006年安徽发现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当年共报10例,1例死亡,死亡病例有明确“草蜱”咬伤史。此外,近年我国还有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天津、海南等省份,都曾出现该类病例,且有死亡病例报告。2007年5月河南发现首例疑似无形体病截至2010年9月8日,河南省共监测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557例,死亡18例(3.23%)山东省

2、卫生厅9月10日通报蜱虫致病情况,截至9月9日,山东省累计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182例,死亡13例(7.14%)河南此次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8月发病年龄以40~70岁居多河南此病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特点,潜伏期1~2周,大多急性起病,持续高热,可达40摄氏度以上。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可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目前这类患者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症状,病因尚不明确,起初以疑

3、似无形体病命名,2010年5月之后,中国疾控中心暂将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定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方案(试行)》稿中,将该病例定义为:1.发热(体温≥38℃)伴血小板降低,或2.发热伴出血症状(黑便、牙龈出血、皮肤瘀点或瘀斑、眼结膜充血等出血症状中至少一项)。对符合上述病例定义第2项,但未做血象检查或无血象检查结果的患者,医疗机构应尽快对其进行血象检查。明确诊断的血液病等非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应排除。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表

4、现急性发热起病多数患者伴有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部分患者出现黑便、齿龈出血、皮肤瘀点或瘀斑、眼结膜充血等出血症状绝大多患者临床实验室检查白血球不高或降低、血小板减少部分患者谷丙/谷草转氨酶升高、尿蛋白阳性目前至少怀疑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和白蛉病毒能够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河南蜱虫叮咬事件”的元凶或将锁定为一种新型的布尼亚病毒。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GranulocyticAnaplasmosis2006年10月31日,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一位50岁左右的农村妇女出现高烧39

5、.2℃、恶心,肌肉和关节疼痛等症状,前往乡村诊所治疗。11月3日晚,病情加重,被送到当地医院。4日上午,又被送往位于芜湖市的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因抢救无效,患者于5日早上去世该农村妇女在发病前12天曾经被蜱叮咬过。蜱是一种吸血的节肢动物,大多生活在林区和丘陵地带,民间也有扁虱、草爬子之类的称呼。11月9日至17日,与死亡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五名家属,以及弋矶山医院的四名医护人员先后出现群体性不明原因发热。实验室诊断显示,这9人血液中均发现了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DNA。在安徽这起病例之后,湖北、山东、

6、河南等省份也陆续发现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根据一些已经发表于国内学术杂志的论文,河南信阳等地还有患者死亡的报告。1992年,美国在多例急性发热病人的中性粒细胞胞质内发现埃立克体样包涵体。1995年,Goodman等从病人的血标本分离到该种嗜粒细胞病原体,将它非正式命名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其所致疾病称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后经16S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该种嗜粒细胞病原体与无形体属最相关,因此,将其归于无形体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其所致疾病也改称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自

7、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报告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以来,近年来美国每年报告的病例约600-800人。立克次体病RickettsiosisRickettsiosis是由立克次体目中某些致病微生物引起的多种急性感染的统称。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是一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为纪念从事斑疹伤寒研究工作受感染而牺牲的美国医生HowardTaylorRicketts而命名。立克次体的特点: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光镜下可见G-,有细胞壁,多形性球杆状,专性活细胞内

8、寄生含有DNA和RNA两种类型的核酸,二分裂以节肢动物为媒介或为寄生/储存宿主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可引起发热出疹性疾病有些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有共同抗原对抗生素敏感细胞中的立克次体立克次体主要生物学性状多呈球杆状,Giemas染色呈紫色,不同立克次体在细胞内位置不同培养方法与病毒相似(动物、鸡胚、细胞培养)抗原构造——外斐氏反应(斑疹伤寒、斑点热、恙虫病)抵抗力与细菌类似,对抗生素敏感(禁用磺胺)立克次体病的特点为自然疫源性疾病,立克次体主要在啮齿类动物及家畜等储存宿主体内繁殖主要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