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1

中国建筑史1

ID:40776932

大小:30.9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07

中国建筑史1_第1页
中国建筑史1_第2页
中国建筑史1_第3页
中国建筑史1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国建筑史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广州中山纪念堂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集资兴建的。1929年1月动工,1931年11月建成。这里原是1921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出任临时大总统时的总统府旧址。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八角形的宫殿式建筑,全部建筑面积3700多平方米,高49米,是广州近代著名的建筑杰作。堂内有一个近似圆形的大会堂,直径71米,分上下两层,共有座位4700多个。设计者用四根大柱子(柱子位于四周的墙壁中),支撑着四个大跨度的钢桁架,像一把张开的雨伞,组成一个巨大的拱形屋顶。拱形屋顶托起八个主桁架,组成一个八角亭子。这是建筑师吕彦直(1894――1929)设计的。南京中山陵和越秀山上的中山纪

2、念碑也是他设计的。他在35岁时早逝,未能亲眼看到他自己设计的这座宏伟纪念堂。1956年,重铸的高5米的孙中山先生铜像屹立在纪念堂前。1963年对纪念堂进行了大规模翻修,屋顶全部采用蓝色琉璃瓦。在6万多平方米的公园四周增建了铁栅栏,在园内栽种了很多树木、花卉。现在,纪念堂已成为广州市重要集会和文艺演出的场所。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曾7次拨巨款对中山纪念堂堂体进行修缮和进行周围环境的维护,使这里变得更为幽静、舒适,是中外人士游览之胜地。[4]广州中山纪念堂广州城市传统中轴线是历史上形成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南越国时期赵佗在越秀山上建筑的朝汗台(歌舞岗),明代建筑的观音阁。自北向南依次为:越秀山的

3、镇海楼、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市人大大楼、市政府大楼、人民公园、起义路、广州解放纪念碑、海珠广场、海珠桥至刘王殿(昌岗路街心花坛),全长大约8千米。广州中山纪念堂就位于这条中轴线上,成为广州城市的历史脊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的城市景观标志。古树名木  木棉作为市花,无人不晓。"十丈珊瑚是木棉,花开红比朝霞鲜,天南树树皆峰火,不及攀枝花可怜。"(明·屈大均)。广州最“老”的木棉树(三百多年)就在中山纪念堂!这株老树亲眼目睹了满清王朝的腐朽堕落,亲眼目睹了广州起义的惨酷壮烈,亲眼目睹了孙中山的百折不挠,亲眼目睹了陈炯明的叛乱,亲眼目睹了身旁的总统府被夷为平地后又建起了一座全新的纪念堂,

4、亲身经历了叛军的炮火和日本侵略者往它身下投下的炸弹。风走云飞,星流人逝,老树还依旧静静站立,夜长人静时细细品味着数百年的风霜。中山纪念堂不仅有广州最老的木棉王,它还有广州最大的两棵白兰树。它们是纪念堂奠基、竣工时栽下的,它们与纪念堂一起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坎坷岁月,终年常绿、亭亭如盖的碧绿树冠可荫地数百平方,如同两个高大忠勇的卫士守卫着纪念堂。每年的初夏(6月)和深秋(10月),浓香四溢、洁白无瑕的小花桂满枝头,香飘数里,象征着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万古流芳。柱头饰“¥”  始建于1929年、完工于1931年的中山纪念堂,其主体建筑上,每一根圆柱的柱头饰都刻着“¥”的符号,与人

5、民币的货币符号“¥”完全一致。  至于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纪念堂管理处工作人员认为,这应该是一种巧合。这个符号其实就是一个“羊”字,中山纪念堂使用这个符号,应该是与羊城“五羊献穗”的美丽传说有关。意即“羊城的中山纪念堂”和“羊城人民对孙中山的永远怀念之情”。人民币的货币符号虽然也是“¥”,但它可能与古代没有货币时“羊”曾是最早的实物交换等价物有关。因此,人民币上的“¥”与纪念堂柱顶上的柱头饰“¥”应该没有多大关系。避难古鼎  在纪念堂大堂正门两侧,分别摆放着两个鼎,分别于1929年6月1日和1930年10月10日烧制,已有近80年的历史。  据介绍,在“文革”时期,因为“破四旧

6、”运动,两个鼎上面的“民国”等字样被人弄掉了。纪念堂当时的老馆长,为了避免损坏了古鼎,带领几个壮劳力,在半夜三更将它们埋进了东边的草地里,当作绿化用的(大粪)肥料池保护起来。“文革”结束以后,再挖出来向游客展示。九级、五级台阶  一般人很难注意到,沿着孙中山铜像往正门走,登上两段台阶,这两段台阶的级数分别是九级和五级。中国古代通常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常常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之尊”。  纪念堂管理处工作人员认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并于1912年

7、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和1921年5月5日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所以,在这里九级、五级台阶暗合了孙中山先生在人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滴水石不穿  有句成语叫“滴水穿石”,但在纪念堂四周地面有近百年历史的石板却“滴水不穿石”。这是因为设计者巧妙地在檐口处设计了“天沟”,将屋面上的大部分雨水进行拦截后,再从暗藏的柱子里排走,从而对石板几乎无法造成影响。紫铜天沟  纪念堂堂顶的屋面上,每个雨水面都有一条紫铜“天沟”。这“天沟”将屋面上的大部分雨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