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和干扰素相关知识腹水浓缩回输术

肝病和干扰素相关知识腹水浓缩回输术

ID:40786487

大小:589.10 KB

页数:29页

时间:2019-08-07

肝病和干扰素相关知识腹水浓缩回输术_第1页
肝病和干扰素相关知识腹水浓缩回输术_第2页
肝病和干扰素相关知识腹水浓缩回输术_第3页
肝病和干扰素相关知识腹水浓缩回输术_第4页
肝病和干扰素相关知识腹水浓缩回输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肝病和干扰素相关知识腹水浓缩回输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肝病与干扰素知识讲解北京京科肝泰医院肝脏的位置肝脏的功能清除或转化有毒物质:氨胆红素激素药物毒素贮藏功能:葡萄糖脂溶性维生素叶酸维生素B12铜铁调节功能:调节血糖胆固醇合成和分泌:白蛋白•凝血因子•转运蛋白•胆固醇•胆汁•葡萄糖•补体引起肝脏炎症的原因肝炎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一组以肝损害为主的传染病多种嗜肝病毒引起(甲、乙、丙、丁、戊)临床特点:乏力、纳差、肝肿大、肝功能异常、可有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病理变化:肝脏炎症和坏死为主。不同传播途径:甲型、戊型——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丁型——血液、体液为主(胃肠外途径传播)不同的预

2、后:甲、戊型——急性;乙、丙、丁型——慢性,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危害极大我国乙肝病毒感染者逾1.2亿~10%乙型肝炎患者近3千万每年近30万人死于肝炎或肝癌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各类传染病中发病率最高ThisKhmerwomandied ofhepatoma,fourmonthsafterarrivinginarefugeecampinThailand.二、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治疗原则:在一般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是关键。●治疗的最高目标(不是唯一目标):乙肝HBVDNA阴转,肝脏病理改变恢复,病情稳定;丙肝HCVRNA转阴。常用药物

3、-干扰素(INF-)拉米夫定(Lamivudine)(贺普丁)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FDA批准(一)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二)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目前国际公认的药物:INF-★宜大剂量、长疗程(6~12个月)★疗效★急性丙肝的抗病毒治疗与利巴韦林合用可能提高疗效干扰素是人和动物细胞受到适宜的刺激产生的一种微量的、具有高度生物学活性的糖蛋白。自发现以来,由于其广谱抗病毒活性、抗肿瘤作用以及强大的免疫调节活性而成为免疫学、病毒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肿瘤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干扰素的分类及一般特性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根据I

4、FN的来源以及其对酸耐受程度将干扰素分为Ⅰ型和Ⅱ型2类。迄今为止,Ⅰ型干扰素已发现IFN-α、IFN-β、IFN-ω、IFN-κ、IFN-τ、IFN-δ6种类型,而Ⅱ型却只发现IFN-γ1种。人们还发现IFN-α存在着多种结构序列不同的亚型,分别命名为α1、α2、α3、α2a、α2b等,目前已鉴定IFN-α的亚型至少有23种。最近新发现的IFN-λ被认为是一族新的干扰素,国际最新分类标准里将它命名为Ⅲ型干扰素,它分为3种亚型,分别为IFN-λ1、IFN-λ2和IFN-λ3。干扰素的分类及一般特性干扰素的分子量为20~100kD,不能通过普通透析膜,但可通过

5、滤器,比病毒颗粒小。干扰素一般在56℃、30min不被灭活,-20℃可长期保存。Ⅰ型干扰素耐酸,在pH值为2.0~10.0中很稳定。Ⅱ型干扰素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不耐酸,不耐热,在pH值为2.0时极易破坏,在56℃、30min即被破坏。干扰素的分类及一般特性干扰素一般由150~160个氨基酸组成,含17种氨基酸。干扰素的一般特性:①干扰素属于分泌性蛋白;②干扰素是诱生蛋白;③干扰素具有广谱性。干扰素的分子结构IFN-α各亚型均含有165~166个氨基酸残基,结构相似,无糖基,分子量约为19kD左右,不同种属之间的同源性为70%左右。IFN-α分子含有4个半

6、胱氨酸(Cys),在第99和199位半胱氨酸之间形成2个分子内二硫键。干扰素的分子结构IFN-γ主要由活化的T淋巴细胞和NK细胞产生,丝裂原以及抗原特异性刺激T细胞克隆均可产生IFN-γ。在蛋白质水平上,人成熟IFN-γ分子由14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干扰素的分子结构不同组织或细胞产生干扰素的多少以及产生干扰素的早晚与诱导物的种类有很大关系。脾、血液、肾、脑、肝脏、心肌、骨骼肌等的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干扰素的产生机理与作用机制干扰素的产生受细胞基因的控制,由于细胞DNA中干扰素基因抑制物与干扰素基因结合,抑制复制系统,因此,通常干扰素基因处于被抑制状态。在

7、诱生剂的作用下,抑制解脱,干扰素操纵子开始转录,合成mRNA,mRNA迅速转移至细胞浆,在核糖体上转译成干扰素前体,切除信号肽后,成熟的干扰素分泌到细胞外。目前已知干扰素诱生剂可分为病毒诱生剂、双链RNA诱生剂(如PHA-植物血凝素、ConA-刀豆素)、代谢物诱生剂和一些病原菌等。干扰素的产生机理与作用机制干扰素不是直接与靶分子发挥作用,而首先要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通过信号传递,引发一系列特定的生化反应,刺激细胞内多种效应蛋白质分子合成,从而发挥干扰素的功能。目前所知,干扰素受体(IFNR)分为2类:一类为Ⅰ型IFN受体,即IFN-α/β/ω/τ受体

8、;另一类为Ⅱ型IFN受体,即IFN-γ受体。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