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道家音乐思想之自然审美意识

先秦道家音乐思想之自然审美意识

ID:40805640

大小:244.19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07

先秦道家音乐思想之自然审美意识_第1页
先秦道家音乐思想之自然审美意识_第2页
先秦道家音乐思想之自然审美意识_第3页
先秦道家音乐思想之自然审美意识_第4页
先秦道家音乐思想之自然审美意识_第5页
资源描述:

《先秦道家音乐思想之自然审美意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34卷第9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Vol.34No.92015年9月JournalofMianyangTeachers’CollegeSep.2015先秦道家音乐思想之自然审美意识李天道(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068)摘要:先秦道家音乐思想主张音乐呈现应该“顺应自然”、随意任性、自适自得,强调音乐活动中审美者必须静虑澄心,保持心胸的空灵,以达成任心率性、天然自在、空灵高妙的“天乐”之域,推崇“天籁”与“大美”之音,认为高妙音乐的生成是本真自然、“自然天成”,是“大道”之美的生动呈现。就其学理渊源看,这种思想的形成与道家美学的“无为”与“道法自然”的思想分不开

2、。关键词:道家音乐思想;顺应自然;自然天成;自然审美意识中图分类号:J6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612x(2015)09-0001-05DOI:10.16276/j.cnki.cn51-1670/g.2015.09.001先秦道家音乐思想推崇一种自然审美意识,主看来,“道”乃生成万物的原初域,包括“乐”在内的张音乐呈现应该“顺应自然”、随意任性、以天合天、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道”的呈现。作为原初生成自适自得,强调音乐活动中审美者必须静虑澄心,保域,“道”生成与化生万事万物,为“万物之所[1]渔父第三十一持心胸的空灵,虚静心胸,以达成任心率性、天然

3、自由”。因此,在道家音乐美学看来,音乐在、空灵高妙的“天乐”之域。换言之,即审美者在应该是“道”的艺术化呈现,“道”即自然,因此,音乐音乐审美活动中,必须敞亮本心本性,如其所如、自的审美境域的达成就是回归自然、返璞归真,至道自其所自、然其所然、是其所是,“返朴”、“归真”,以复然,至乐自然,合道才能自然。音乐之乐是以审美的归到内心深处的“自我”,激发潜在的生命意识,从态度合“道”并呈现“道”。庄子“大美无言”、“至乐中体验自我,澄明原初心性,感悟天地生命的奥妙。无乐”的审美意趣,超脱于世俗之上,就是“道”的一这种音乐审美活动的态势生动地体现着道家美学种艺术化呈

4、现,为“道”的音乐化与诗意化。“以天合天”、自得逍遥的自由精神。应该说,正是一基于这种自然审美意识,道家音乐美学推崇“天籁”与“大美”之音,认为高妙音乐的生成是本真自然、道家音乐思想对自然审美意识的推崇突出地体“自然天成”,是“大道”之美的生动呈现,因此,道家现在对“天籁”之音的倡导。在道家音乐思想看来,讲求“大音希声”、“至乐无乐”,“大美无言”,“无声高妙音乐的生成是“自然天成”,是“大道”之美的生之中,独闻和焉”。因此,道家音乐思想追求本真自动呈现,因此,能够使人与“无声之中,独闻和焉”,然的自然之声,于“天籁”中体会“至乐”,在“天乐”而所谓“天籁”之

5、音,就是“天乐”。“天籁”的提出,中感悟“道”、体悟生命,推崇“天籁”之乐,认为“大见于《庄子·齐物论》。该篇文章中,庄子先描述了美无言”、“无言而心悦”,主张以超脱的姿态“听之隐士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以气”,追求纯粹“无乐”之乐,无所谓得失。耦”的情景,认为这样的情景呈现应该是自然而然就其学理渊源看,这种思想的形成与道家美学的、是其所是的,并且指出这种自然而然的呈现就是的“无为”与“道法自然”的思想分不开。道家美学“天籁”,然后借颜成子游之口发问云:“地籁则众窍是以“道”作为思想的内核而展开的。在道家美学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

6、接着南郭子綦收稿日期:2015-06-28基金项目: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3AZD029)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李天道(1951-),四川彭州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美学。·1·对所谓“天籁”进行了一种生动的解释,指出所谓生理、精神和情感上的感受而自由呈现,就是“天“天籁”,乃是“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籁”。[1]齐物论第二取”。对此,郭象在《齐物论注》中解释说:的确,“天籁”之“天”,在庄子看来就是“自“夫天籁者,岂复别有一物哉?即众窍、比竹之属,然”。庄子常以“天”言“自然”,认为“天”即“自[2]齐物论注接乎有生之类,会而共

7、成一天耳。”他以为然”,即万物之本性,这个意义的“天”又被称之为“天籁”是指“众窍”、“比竹”,即所谓“地籁”与“人“无为”。所谓“无为为之之谓天”。可见,“无为”籁”,所谓“有生”,即有生命存在的东西,只是同为是对“天”的一个最重要的解读。“无为”即自然而“有生之类”,而“共成一天”,所以又统称为“天然、自生自化。庄子云:“汝徒处无为,而物自[1]在宥第十一籁”。接着,郭象又解释说:“无既无矣,则不能生化。”又云:“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1]天地第十二有;有之未生,又不能为生。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而已矣。”“无为”,绝不是什么也不为,而而自生耳。自生耳

8、,非我生也。我既不能生物,物亦是“顺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