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灭与希望 论文

幻灭与希望 论文

ID:40835894

大小:3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08

幻灭与希望 论文_第1页
幻灭与希望 论文_第2页
幻灭与希望 论文_第3页
幻灭与希望 论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幻灭与希望 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幻灭与希望--《雨巷》《荷塘月色》比较作者 :辽宁省实验中学 语文一级教师 张海洋地址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南大街89号邮编 :110031幻灭与希望--《雨巷》《荷塘月色》比较张海洋在《雨巷》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此诗与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在意象的选择、情感的变化、主题的表现上有颇多相似之处,试做一比较。一、写作背景:两篇作品都写于1927年夏天。1927年在中国现代史上是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两党合作失败,全国陷于白色恐怖之中。在中国文学史上,这一年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五四时期形成的高歌猛进、乐观向上的情绪消失了,民主

2、和科学的美梦顷刻之间破碎了,时代的风云变幻在文学艺术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1927年开始,作家们的写作视角逐渐由外向的描写社会政治、表达激进的情感转到深入挖掘内心情感、深刻剖析民族弱点中来。五四时期浸润着自由民主的空气成长起来的青年们,多有着进步的思想。1919年,21岁的朱自清参加了五四运动,1926年,21岁的戴望舒加入共青团。随之而来的1927年的白色恐怖结束了他们追求新生的幻想,使他们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相同的人生背景、相似的人生经历、相近的写作风格催生了两部优秀作品--《雨巷》和《荷塘月色》。二、意象《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

3、诗人”的雅号。《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前期散文的代表作,同样为作者奠定了在文坛上的地位。1、花朵意象两篇作品都以传统的花朵意象作为象征物来抒发情感。《雨巷》中的丁香花,虽然不是诗中的主体意象,但诗中那迷蒙、忧愁的意境,那淡淡的哀怨的情绪都是通过丁香表现出来的。丁香又名百结,是百种愁怨结成的,曹植、杜甫、李商隐、陆龟蒙都曾写诗咏叹丁香花,而这些诗作无一不与愁绪有关。李璟诗中“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更可看作是戴望舒《雨巷》构思的直接来源。愁怨是丁香的生命,而雨中丁香更添许多朦胧、凄美的韵味。戴望舒吸收了中国传统诗歌的丁香意象,并创造性地将丁香与姑娘融为一体,梦一般的丁

4、香姑娘不只代表着愁怨,她已成为美好希望的象征,这种意向的选择应该是源于西方对女性的尊重、甚至崇拜的传统。《荷塘月色》中月夜下静静绽放的荷花,也是中国传统的意向。《诗经》《离骚》、曹植、李白、周敦颐、杨万里、曹雪芹的作品中都把荷花作为纯洁美好的象征。在军阀混战的世界中,这纯净的荷花正是朱自清向往的心无杂念的超然境界的象征。和《雨巷》不同的是,朱自清并未把荷花纯净的特征寄予在姑娘身上,而是着重刻画出荷花本身的美,如星星、如明珠。《荷塘月色》的主体意象仍然是荷花,但花朵与美人似乎自古就难以分离,荷塘让作者暂时获得了解脱,朱自清眼前的纯净花朵都幻化成美丽的女子,袅娜、羞涩又纯净

5、的如刚出浴的美人,作者的心灵已完全融进荷塘中,享受着这淡淡的喜悦。虽然戴望舒《雨巷》的主体是姑娘,诗人的感情表现也更强烈一些,朱自清荷塘月色的主体是花,情感相对平和、超然,但她们都是作者美好理想的象征。2、环境衬托同一时代的作品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相同之处。在背景的烘托上,《雨巷》与《荷塘月色》竟如此的相似。在暮春寂寥的雨巷中,戴望舒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雨打油伞的迷离意境。那弥漫着江南雨雾的小巷,颓圮的篱墙,古旧的油伞,潮湿、阴暗、寂寥,没有阳光、没有生机、没有活力,这是当时黑暗阴沉社会现实的象征。《荷塘月色》中,衬托荷塘的是一条幽僻的小煤屑路,一样的寂寞、冷清,-没有月亮的晚

6、上,更是显得阴森森的。荷塘周围的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树色一例是阴阴的”。这黑暗恐怖的景色是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在作者心灵中的投影。军阀混战的现实,尤其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政局动荡,大屠杀的惨象在这些追求理想的青年心中留下了可怕的印记,美梦顷刻间破灭的痛楚,让青年们同感置身于没有光明的世界,他们在黑暗与恐怖的环境中,痛苦、沉沦、挣扎。三、情感两篇文章的情绪变化也有着惊人的相似点。1.起。开篇迎面走来的主人公都处在一种由周围环境导致的极度的痛苦中。一位是撑着古旧的油伞,在阴沉的天地间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的戴望舒;另一位是在朦胧

7、的月光下,沿着曲折、阴森森的小煤屑路独自一个人踱步的朱自清。作家由于找不到生活的出路而感到周围的一切冰冷而阴暗。2.承。五四时期曾经有过的自由、民主的空气使青年们始终怀抱着希望。在这样阴沉的背景中,戴望舒在热烈的期盼中,恍然看见了一位美丽又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款款走来;而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中,朱自清眼前的荷花幻化成亭亭的舞女,袅娜、羞涩又纯净的美人。这些纯美的意象是作者美好理想的象征,使作者得以暂时忘却痛苦。3.转。在文章的高潮部分,《雨巷》中撑着油伞的戴望舒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的强烈的情感共鸣中,在心底热切的呼唤中看到了梦中的姑娘“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