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探设计第11讲横断面设计

道路勘探设计第11讲横断面设计

ID:40841478

大小:627.10 KB

页数:36页

时间:2019-08-08

道路勘探设计第11讲横断面设计_第1页
道路勘探设计第11讲横断面设计_第2页
道路勘探设计第11讲横断面设计_第3页
道路勘探设计第11讲横断面设计_第4页
道路勘探设计第11讲横断面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道路勘探设计第11讲横断面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六节汽车的制动性、行车视距汽车的制动性是指汽车行驶中强制降低车速以至停车,或在下坡时能保持一定速度行驶的能力。一、汽车制动性的评价指标评价汽车制动性的指标:制动效能(制动距离)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二、制动距离制动距离是汽车从制动生效到汽车完全停住,这段时间内所走的距离。汽车制动时,制动力P取决于轮胎与路面之间的附着力。在附着系数较小的路面上,若制动力大于附着力,车轮将在路面上滑移,易使制动方向失去控制。所以P值的极限值为P=G制动平衡方程式为:P+RR+RI=0(忽略空气阻力)1.制动平衡方程式2.制动距离制动距离:二、视距类型停车视距

2、:汽车行驶时,自驾驶员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止,所需最小距离。会车视距:在同一车道上两对向汽车相遇,从相互发现时起,至同时采取制动措施使两车安全停止,所需的最短距离。错车视距:在没有明确划分车道线的双车道道路上,两对向行驶汽车相遇,发现后即采取减速避让措施安全错车所需最短距离。超车视距:在双车道道路上,后车超越前车时,从开始驶离原车道处起,至可见逆行车并能超车后安全驶回原车道所需最短距离。三、视距计算(一)停车视距停车视距由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组成。反应距离:制动距离:所以停车视距:设计速度(km/h)1201008060403020下坡纵度

3、(%)02451801258550352032651901308950352042731951329150352052001369350352061399550352079750352083520920下坡段货车停车视距(二)超车视距(二)超车视距二、视距类型停车视距:汽车行驶时,自驾驶员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止,所需最小距离。会车视距:在同一车道上两对向汽车相遇,从相互发现时起,至同时采取制动措施使两车安全停止,所需的最短距离。错车视距:在没有明确划分车道线的双车道道路上,两对向行驶汽车相遇,发现后即采取减速避让措施安全错车所需最短距离。

4、超车视距:在双车道道路上,后车超越前车时,从开始驶离原车道处起,至可见逆行车并能超车后安全驶回原车道所需最短距离。(2)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采用停车视距;二、三、四级公路应满足会车视距要求,其长度不小于停车视距的2倍;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而采取分道行驶措施的路段,可采用停车视距。(3)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以及大型车比例高的二级公路、三级公路的下坡路段,应采用下坡段货车停车视距进行检验。(4)具有干线功能的二级公路宜在3min的行驶时间内。提供一次满足超车视距要求的路段;其他双车道公路可根据情况间隔设置具有超车视距的路段。城市道路平曲线路段的视距要求与公路

5、规定相同。各级道路对视距的要求(1)各级公路的每条车道均应满足停车视距的要求。平曲线视距检查方法:①视距包络曲线法②最大横净距法(一)视距包络曲线四、行车视距的保证横净距定义:横净距:在弯道各点的横断面上,驾驶员视点轨迹线与视距线之间的最大距离叫横净距。(二)最大横净距及其计算hSBA驾驶员视点位置:平面:距未设加宽的路面外边缘1.5m,或距路中线1.5mb高度:1.2m定义:横净距:在弯道各点的横断面上,驾驶员视点轨迹线与视距线之间的最大距离叫横净距。(二)最大横净距及其计算驾驶员视点位置:平面:距未设加宽的路面外边缘1.5m,或距路中线高度:1.2m定义

6、:横净距:在弯道各点的横断面上,驾驶员视点轨迹线与视距线之间的最大距离叫横净距。(二)最大横净距及其计算最大横净距:在弯道内所有横净距中的最大值,称为最大横净距,用h表示。其值可根据视距S和弯道的曲线长L、行车轨迹曲线半径RS算出。1.不设回旋线的横净距计算:(1)L>S:最大横净距计算方法:式中:Rs——驾驶员视点轨迹线半径,Rs式中:Ls——曲线内侧视点轨迹线长度h1.不设回旋线的横净距计算:(2)LS:最大横净距计算方法:(2)曲线总长L>S>L'2.设回旋线的横净距计算:(1

7、)圆曲线长L'>S:最大横净距计算方法:(2)曲线总长L>S>L'2.设回旋线的横净距计算:(1)圆曲线长L'>S:最大横净距计算方法:(3)曲线总长L

8、碍物,如独立建筑物等。保证行车视距的工程措施1.清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