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洼矿井21采区地质说明书

梁家洼矿井21采区地质说明书

ID:40862310

大小:3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09

梁家洼矿井21采区地质说明书_第1页
梁家洼矿井21采区地质说明书_第2页
梁家洼矿井21采区地质说明书_第3页
梁家洼矿井21采区地质说明书_第4页
梁家洼矿井21采区地质说明书_第5页
资源描述:

《梁家洼矿井21采区地质说明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梁家洼矿井21采区地质说明书一、采区概况21采区位于+400m运输大巷下侧,西与22采区相邻,东至F73断层,南至F34断层及井田边界。21采区东西走向长740m,倾向长559m,标高+400m--+250m。21采区地表有一村庄(王沟村),其相邻22采区地质构造中等,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二、地质构造情况21采区内地层自老至新有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第三系和第四系。该采区位于渑池向斜西部转折端北翼,基本形态为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5~34度,一般15度。底板等高线仅有轻微起伏。该采区有F34断层落差大于30m,分布在采区南边界、东边界有一

2、F73断层落差大于30m,属中等构造。对采区开拓、开采影响有限。三、煤层:21采区含煤地层包括二迭系上、下石盒子组,山西组和石炭系太原组,从上到下共分五个煤组,计含煤2~19层。上石盒子组含七、五两个煤组,下石盒子组含四煤组,共计含煤0~4层,煤层总厚度最大为2.11m,最大含煤层系为0.5%,各煤层均不可采。山西组含二组煤,共含煤1~9层,一般4~6层,煤层总厚度为1.6~11.39m,平均4.51m,平均含煤系为7.3%。其中:二1煤层为主要可才煤层,二3煤层局部可采。太原组含一组煤,共含煤1~6层,煤层总厚度0.58~3.52m,平均2.27m,平均

3、含煤系数为0.3%,其中一1,一3煤大面积可采。(二)可采煤层山西组二1煤层全区普遍可采,二3局部可采;太原组一3煤、一1煤大面积可采,各可采煤层特征如下:1、二3煤:煤厚0~1.87m,平均0.67m,由1~3个煤分层组成,各分层厚度变化大,可采范围很小,属不稳定局部可采煤层。该煤层上距下石盒子组底界面31.14m,下距二1煤9.47m。2、二1煤:煤厚1.13~11.39m,平均3.28m,夹矸一般1~2层,岩性为炭质泥岩及泥岩,偶见粘土岩,一般厚0.1~0.5m;该煤层上距细中砂岩0~12.40m,下距太原组1.27~11.57m,一般5~8m。煤层

4、厚度变化较大,沿走向及倾向均见薄煤带相间出现,属较稳定全区可采煤层。该煤层硬度小,内生裂隙发育,性脆易碎,比重1.45,井口现场测得其散煤重为0.96吨/立方米,静止角为37度,摩擦角28度。二1煤层直接顶板为灰色,灰白色长石、石英中细砂岩,泥钙质胶结,厚度为1.58~18.47m,底板为黑色块状泥岩或砂质泥岩,含炭质及黄铁矿结合结核,岩性致密厚4.68m。3、一3煤:煤厚0.8~1.20m,一般含夹矸一层,厚度0.1~0.2m,煤层有薄厚相同的趋势,其展布方向大致为北东向。属较稳定之大面积可采煤层。煤层上距二1煤30m左右,下距一1煤6m左右,距奥陶系灰

5、岩17.4m。该煤层物理性质与二1煤基本相似。一3煤直接顶板为太原组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坚硬、性脆。含燧石结核,一般厚度为1.08~8.35m,底板多为泥岩,具黄铁矿结核,致密块状。4、一1煤:煤厚0~3.04m,平均0.92m,厚度变化大,属较稳定~不稳定局部可采煤层。该采区内预测不会出现岩浆岩侵入体、古河床冲刷等情况。四、水文地质概况(一)含水层、隔水层分布发育情况1、含水层的分布及富水性(1)奥陶系石灰岩含水层:厚度大于300m,由白云质灰岩和细晶质白云岩等组成。在+445m以上,裂隙溶洞均发育,但多为干溶洞。根据井下揭露,干季平均涌水量为18立方米

6、/时。由于受断层错动、切割,本层水可能间接或直接进入坑道,对矿井造成威胁。(2)太原组石灰岩含水层:厚4.04~9.38m,平均6.05m,为一3煤直接顶板,上部质较纯,下部含泥质,脉状裂隙较发育,含水性不均匀。据2007号钻孔抽水资料,q=0.34公升/秒.米,K=0.555M/日,水质量HCO3—Ca.Mg型水。(3)二1~二3煤层顶板砂岩含水层:厚28.62~47.09m,平均24.16m,由大占砂岩和砂锅窑砂岩组成。由于太原组石灰岩裂隙岩溶发育,水位偏低,起着排导砂岩和采空区水的作用。据梁家洼老井观察,仅顶板有滴水和淋水现象。水质属HCO3—Ca或

7、HCO3.SO4—Ca.Mg型水。(4)风化带孔隙、裂隙潜水:厚53.05~141.73m,平均100.03m,由泥岩、粘土岩、粉砂岩及中细砂岩组成。主要承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季节性水量变化大,是矿井充水水源之一。(5)第四系底部砂砾层及坡积层含水层:厚度变化大,承受大气降水补给,季节性下降泉发育。泉流量由0.006~0.127公升/秒,雨季流量为旱季的5~20倍,水质属HCO3—Ca.Mg型水。2.隔水层分布(1)太原组底部隔水层,厚12.97~31.62m,平均18.34m,由铝土质泥岩、粉砂岩、薄层中细砂岩组成。该层虽在井田内普遍存在,但因厚度不

8、稳定,又有小裂层切割破坏,奥灰水可能沿大断层侧向补给,或沿小断层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