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匆匆〉

六年级下册〈匆匆〉

ID:40883724

大小:39.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8-09

六年级下册〈匆匆〉_第1页
六年级下册〈匆匆〉_第2页
六年级下册〈匆匆〉_第3页
六年级下册〈匆匆〉_第4页
六年级下册〈匆匆〉_第5页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匆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教学设计方案课题名称《匆匆》姓名王洪涛工作单位别古庄镇中心校年级学科六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第一自然段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

2、朴实。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细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目标要明晰、具体、可操作,并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   伶伶俐俐   徘徊   赤裸裸2、熟练的、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5、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6、积累语言。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

3、况,如何设计预习)学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自己获取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地理解,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蕴。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引起一时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第一课时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凭直觉,你认为你的一生能活多少天?(学生大胆猜想)我们估算一下,按80岁计算,能有多少天?你们现在已经过了多少天?这些日子里你留下了什么?通过计算,你有什么感受?

4、是啊!人的一生确实太短暂了,时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转眼就没有了。80年前的一位年轻人也和我们有同样的感觉,这个人就是朱自清。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匆匆》。(板书课题)二、自由朗读,读通课文。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究竟写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读正确读通顺,注意读好标注拼音的词语,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学生自由朗读)刚才同学们自由朗读,看同学们认真投入的样子,就知道你们肯定读得很好。现在谁能展示一下,读给大家听听。(指名接读课文,教师和学生评价)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是啊,告诉我们日子怎么

5、一去不复返呢?教师指导问号的读法。大家看“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话应该怎样读?你能不能试着来读一读。(教师范读  学生练习。)对了,以后碰到问号的时候就要读出“问”的感觉。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呢?我们要到文章中看能不能找到答案。三、默读课文,交流感受。下面我们来默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一个自然段。边读边随着作者的描写,想象文中描写的画面。(学生默读课文)同学们都读完了,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你想象到了什么?说说自己读文章以后的感受。(学生交流感受)四、自由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的句子,

6、提出问题。同学们真不简单,边读边想象就有了这么真实的感受。对哪些句、段的印象最深呢?对文中的哪些地方还读不明白?出示要求:自由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句话、每个词、每个标点符号。画出有关的句子或者自然段。五、小组交流,解决问题,揣摩朗读。出示要求:1、懂的地方通过相互交流能不能弄懂。2、找出了哪些印象深的句子,设计如何读才能把这些句子读好。3、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内互相交流。六、全班交流,指导朗读,体会情感。你们小组画了哪些句子?说感受,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

7、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教师出示自己的照片,(婴儿、少年、青年、现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学生体验时间的流逝。同学们能不能讲出自己的一些和时间有关系的故事。(学生讲述自己的生活体验)怎样才能读好这些句子呢,除了想象作者当时的心情,还要加进我们自己的感受。下面同学们再读一读。(指名读,老师指导朗读)举例: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

8、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这一段话应该怎样读呢?(从学生的感受入手,指导朗读)(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的适时恰当的评价。)从这些句子中,我们想象到了什么?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出示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