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随文识字的有效性

浅谈提高随文识字的有效性

ID:41013158

大小:2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8-13

浅谈提高随文识字的有效性_第1页
浅谈提高随文识字的有效性_第2页
浅谈提高随文识字的有效性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提高随文识字的有效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提高“随文识字”的有效性“随文识字”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由字到词,再由词到特定的语句,甚至再将语句纳入到一段文字中去理解。“随文识字”最大的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里所说的“文”不单单指“课文”,它指的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环境”。随文识字对于生字词的音、形、义、运用的正确掌握有什么优势和需要弥补的不足,我在两个多月的随文识字实验教学中初步获得了一些信息:效果最好的是字义的理解和生字词的运用。在随文识字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是孤立地学习字词,所以可以根据上下文猜想、理解出字词的意思,虽然有时候不能完全表达正确,但大部

2、分字词能很好地理解。通过随文识字掌握的字词,学生在运用时困难不大,一般的差错都出现在文法上,很少有词语放错语境的情况。随文识字还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好的思维习惯,在识字课堂孩子始终是积极地动脑,课堂生成很多,趣味无穷。但是,在随文识字的过程中孩子对语音的掌握并不是靠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就能完全自然而然解决的,例如前后鼻音,平翘舌音,方言影响等,字形掌握也有类似的问题。另外,随文识字与字词巩固、减少错别字也没有太明显的直接关联。(这一点可能与实验时间不长有关)如何弥补这些不足,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一、 落实音形教学,方法精当有效    在备课的时候对生字字音进行梳理,分析重难

3、点,选择适当方法,以便在课堂上做到心中有数,如果一味字字落实,学生反而学得凌乱而不得要领。比如前后鼻音的区分,学生在课堂上更多是在老师的指点下读正确了字音,而不完全是把字音与生字建立了牢固的匹配关系,所以时间一长孩子前后鼻音还是会混。我在巩固时,是让孩子强化记忆一下几个前鼻音的字,然后又强化记一下后鼻音的字,结果效果不很好,临班的老师说,在巩固时她引导孩子特别记住后鼻音的字,知道剩下的自然是前鼻音的字,她班上孩子在巩固方面做得就要好些。另外也有些老师,把后鼻音记忆用字根记忆法,指导“丁、青、公”等字读后鼻音,那么带有这些字的一般都读后鼻音。当然方法各有不同,适当选择。随文

4、识字课的课前预设也要很充分,不能一味想只需要在孩子读文出错时纠正就可以了,不见得我们需要教学的生字个个正巧是孩子读错的。只有预设充分,才能把握课堂的不断生成,比如在学生初读课文的时候,读错或者读得不准的字音如何随机进行纠正,或者把容易读不准的音提出来,哪些要加以提示或反复读几遍,例如平翘舌音,前后鼻音,这些都应该在备课时有充分的预设。关于字形教学,方法也要精当有效。我曾看到过一些老师的一些很好的辅助教学,例如教学“扇”,老师出示了各种各样的扇,还讲了扇的本意,紧接着出示“扇”的象形文字,由此来帮助孩子们记忆字形。另一个老师在教学“吞”的时候,也用了同样的借助象形文字的方法

5、,同样取得了较好的字形教学效果。这些字形教学都属于预设的,识记方法比较直观,虽然不是随文而识记,但是可以弥补随文识字中字形教学的薄弱,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随文识字在识记字形上也有自身的优势,在预设时要认真分析,很好把握。例如一位老师教学《槐乡五月》,指名读课文后,让孩子们找出怎么样做槐花饭招待客人的,划出和手有关的动词,交流后出示:挎、拌、摆、撒等词语,然后让学生看看字形有没有发现,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动词和提手旁的关系,记住这些生字就容易多了。二、提高记忆效率,语境词串积累随文识字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充满趣闻的识字情境,借助情境提高了识字效率,但学生的记忆还是要遵循记忆规律。

6、美国心理学家约翰·米勒曾对短时记忆的广度进行过比较精确的测定,并提出了“魔力之七”或“怪数七”的记忆理论。实验中这个“七”可以是7个字符、汉字、双音词或四字成语,甚至于7句七言诗词,内容多少不影响记忆,短时记忆广度的大小不是取决于被记忆材料的意义,而是取决于被记忆材料组的数目,多于7项内容则记忆效果不佳!我们在字词记忆时可利用这一特点,把需要记忆的内容分配在适量组内,而每一组的容量可适当加大,这样每一组相当于一个集成块,加大了集成块的含量,记忆效率应会大大提高。比如一课学习了很多生字词,若是一个一个地记,一个字词便是一个记忆组,就得记很多组,若按一个相关词串为一组记,则记

7、忆单位就减少很多,记忆效率当然会提高了。在随文识字过程中,这些词串可以在语境中随文“理”出来:1、     疏通文脉,词串连接根据生字在文中的分布,有些课文的生字集中在写事件要素的部分,就可以设计在疏通文章的文脉时,作为词串理出来。一位老师在教学《少年王勃》一文时,在疏通文脉的环节,她让孩子们关注“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        ”,并不需要学生来填空,学生在抓住这些要素的过程中,老师理出了和文脉相关的词串“探望、南昌、滕王阁、都督、宴会……”等,这一课的生字“探、昌、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