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 (3)

阿里山纪行 (3)

ID:41015839

大小:3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14

阿里山纪行 (3)_第1页
阿里山纪行 (3)_第2页
阿里山纪行 (3)_第3页
阿里山纪行 (3)_第4页
资源描述:

《阿里山纪行 (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阿里山纪行教学目标:1、赏析文章优美的语言,感悟其情韵和内涵;2、在赏析中体悟写作的妙处.3、欣赏阿里山的大好风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教学重点,难点:1.赏析文章优美的语言,感悟其情韵和内涵;2.在赏析中体悟写作的妙处.教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课题动机有一首优美的台湾歌曲在大陆广为传唱,这首歌名叫《高山青》,同学们熟悉吗下面咱们一起来欣赏一段.阿里山的姑娘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正是因为这首歌,阿里山成了许多大陆人心中向往的胜地.那么这首歌描绘了一个怎样的阿里山呢(提问)(要素:阿里山――山青,水蓝,姑娘美丽,

2、温柔,少年健壮,阳刚)其实,阿里山是台湾的一处"国家级"风景区,以日出,云海,铁道,森林名闻中外.在台湾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不到阿里山,不知台湾的美丽,不知台湾的伟大,不知台湾的宝藏."也正因为此,大陆作家吴功正在游完阿里山之后发出了"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的感慨,并写下了《阿里山纪行》一文,下面我们就欣赏欣赏他笔下的阿里山.(多媒体显示:阿里山全景)二问题讨论这篇文章是一篇游记,共有十个自然段.一般来说,作家写游记,常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所谓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见多媒体:解释"移步换景")阅读游

3、记也有一个基本的方法,就是根据移步换景的写法,把作者的游踪理清楚,也就是要把作者的旅游线路图画出来.这篇课文,作者也采用了移步换景法来写的.下面我们先来看看文章有哪些段落是写景的(提问)(答案:从第二段到第九段是写景.)依据移步换景,我们理一下作者行踪,就像我们去某地游玩,事先要弄清那儿的旅游线路图一样,我们欣赏游记也应理清作者的行踪,然后才方便赏景.板书:台北松山机场→嘉义→阿里山站→神木→下山路上作者重点描绘的是从嘉义到阿里山站和阿里山站到神木这两段行程(可从文中"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两个明显的过渡句看出来.)出示资料

4、:阿里山是人们对大武峦,祝山,塔山,尖山等18座大山的总称,并非仅指一座山.这些山都是阿里山脉中心群峰.传说很多年以前,高山族的一位酋长阿巴里,经常率领族人到深山打猎,他死后,族人为了纪念他,就用他的名字把这座山命名为阿里山.而包括阿里山在内的台湾岛最西边的一条山脉,也就被命名为阿里山脉.阿里山脉风景区是"台湾八景"之一,地跨南投,嘉义两县.区内群峰参差,溪壑纵横,既有悬岩峭壁之奇险,又有幽谷飞瀑之秀丽,其山光岚影千姿万态,茂林清泉各尽佳妙,是人间难得的胜境.好,把行程摸清了,下面我们就可以跟随作者一处一处欣赏了.先听老师朗读第二自然段.同学们边听边思考一个问题:这

5、一段我们见到了哪些景物,它们共同形成了怎样的氛围,给人怎样的感觉(提问)(可以用文中的语词回答.)这些景致让人感觉到,似乎置身于世外桃源,"像是在另一个时代".体会到"古典文化的感觉"(古典文化:这儿指古代的交通方式,礼仪风俗).过度:刚才我们欣赏的是进山的行程,已经到了阿里山站,下面该去哪儿了(提示:"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该去看神木了.但是,从阿里山站到神木是有一段路程的,这一路上作者又见到了什么(提问)(回答:姊妹潭,原始森林,青苔)资料:姊妹潭是两个相距一百来步彼此相依相偎wēi的小湖,湖水清澈如镜,终年不涸.环潭树木倒影如画,并有凉亭,小桥点缀

6、其间.姊妹潭美在哪儿呢(女生齐读第四自然段)姊妹潭特点:风光美――清澈透亮,犹如明镜(自身的水美:美在纯净)山林倒映,犹如水墨画(水与山林的组合美:美在映衬)人情美――姊妹投湖殉情的动人传说(两个年轻美丽的生命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陨落在这潭水中."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当这个清澈透亮的湖与这个动人的传说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不能不让人怦然心动.)姊妹潭边就是莽莽的原始森林,文章先写水态,后绘山景,5,6,7自然段都是写阿里山山林的特点.第五段主要写了山林什么方面的特点(提问)(男生齐读第五自然段.)明确:写了山林的静,这一段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山林的特点.作者用了三重

7、手法层层递进来写山林的幽静:第一重:潭无鱼鳖,林无鸟兽――没有活的动物,怎一个安静了得.(正写)第二重: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又没有了――静到产生幻觉(侧写)蝉,蝇,蚊的声音一个比一个小,森林里太安静了,安静到人都希望能听到点什么声音.所以一开始是谛听,仔细地听,还是听不着,就去努力地分辨,还是没有,这时就变成主动出击了.如果我们用漫画表示的话,谛听是一个放大的耳孔,分辨是耳朵在翕动,到捕捉时耳朵已伸出去三尺长了.第三重:偶有人声也是静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正是这悄悄的声音打破了无边的宁静,妙就妙这悄悄声音的出现,以声衬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