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地理作业(王晓)

聚落地理作业(王晓)

ID:41052161

大小:3.30 M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8-15

聚落地理作业(王晓)_第1页
聚落地理作业(王晓)_第2页
聚落地理作业(王晓)_第3页
聚落地理作业(王晓)_第4页
聚落地理作业(王晓)_第5页
资源描述:

《聚落地理作业(王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分析当前农村聚落保护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以青岩古镇,西江苗寨,肇兴侗寨和黔北民居为例姓名:王晓年级及专业:2010级地理科学学号:101001010045指导老师:但文红老师一.青岩古镇1.概况:青岩古镇位于贵阳南郊29公里,地处东经106.14,北纬26.20.海拔1060—1200米。古镇总面积92.3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8万,镇内人口7880人,其中苗族,布依族的人口占总人口的32%。它是贵州省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镇。明清两代,青岩为屯田驻军之地和黔南进入贵阳的交通要塞,是进出贵阳的南大门和物资集散重地,商业繁荣。明洪武十一年置青岩堡。天启三年布依族土人班

2、麟贵有功于明廷被授予贵州前卫指挥同知后即以阁上山为中心,营建青岩土城,俗称老城。徐霞客过青岩时,称其为“贵州省南鄙要害”。班麟贵去世后,其子班应寿因战功升为贵州前卫副总兵,并于清顺治十七年对青岩城进行扩建,修建了定广门等5座城门。清嘉庆三年,武举袁大鹏第一次重修青岩城。清咸丰四年贵筑县团练总理赵畏三第二次重修青岩城,用巨石垒砌城墙,重修楼阁,建成新城,城墙围定面积5平方公里,有5门,4街,26巷。其中南街依山而建,蜿蜒曲折,地面以石板铺就,两旁为青瓦木屋民居,城内外寺庙林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青岩城基本保持旧貌。文化大革命破“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称破“四

3、旧”)运动中,大量文物,古建筑遭受损毁,城墙被拆,寺庙被占用或拆除,8座石牌坊仅剩3座,文物和古建筑破坏损毁严重。20世纪80年代,青岩古镇的保护和发展引起了市,区人民政府的重视。省市区政府及文化,宗教等部门拨款重建了定广门城楼,迎祥寺和赵状元府等以及商业街。90年代后,加大了保护与开发的力度,多次召开研讨会,邀请专家论证,制定保护与开发规划。2000年6月,贵阳市人民政府拨巨款维修青岩古建筑,按照规划分第一期和第二期工程,先后对万寿宫,慈云寺,寿佛寺,青岩书院,赵公专祠,定广门城楼及城墙,北门城楼等进行维修,按文物“整旧如旧”修缮原则进行维修,并同时对古镇街道进行维修,将

4、电线,水管等管线埋入地下,恢复往日旧貌。随着古建筑群的重现辉煌,青岩古镇文化旅游进入繁荣时期,每逢节假日,前来青岩游览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青岩古镇历经数百年历史,蕴含了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精美绝伦的古建筑群,画栋雕梁,记录了古镇昔日的辉煌和劳动人民杰出的智慧和精湛的建筑技艺。古镇还先后出现多位历史文化名人,享誉省内外。著名的古建筑包括:定广门城楼,南街,背街,万寿宫,慈云寺和迎祥寺,赵状元府等。2.古镇布局:古代工匠们善于审查地理形势,在古镇的选址,布局与建设中利用自然环境,依坡就势,因地制宜,营造了古朴幽雅,蜿蜒曲折,亲切自然,极富地域特色的高原古镇。《管子》上说:“凡立

5、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时,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青岩古镇在营城选址上就体现了这个原则:古镇不在青岩堡,避开了高而旱;也不在三岔河,防止了低而湿,而在黄家坡,阁上山,下寨山一带。古镇三分环水,一面靠山,披山带河,形势险要,既体现了军事防御体系,又为民房,市集提供了用地,整座城的设计保持了我国古城的建筑风格。整个城区依山坡走势而建,结合地形自由布局,道路随地形曲直而布置,房屋就地势的高低而组合,建筑,环境,道路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利用对景手法,形成整个古镇丰富和谐的街景空间。位于镇内十字交叉的东,西,南,

6、北街及背街为主的步行街空间,道路走向顺坡势蜿蜒曲折,拾级而上,街巷相通,青石板铺面,风貌古朴。3.古镇特色:(1)突出“古”字,以“古”的价值吸引人:历史文化悠久的青岩古镇,文化古迹交错,密布于城内的古建筑群,古城墙,石牌坊,古民居群相辉映,互为依托,构成独特的古镇风貌。(2)体现“文”字,以“文”的内涵感化人:古镇以人文荟萃而闻名全省,历史上曾出现不少知名人物,这些知名人物的生平事略和重要事件,以及随之产生的历史遗迹和名人遗址充满了“文”的内涵,更使古镇生辉。4.古镇的优劣:优势:(1)1992年青岩古镇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成为省级重点文物

7、保护单位,2005年又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因此有一定知名度。(2)目前政府已投入一定资金,修复了古镇中的赵状元府,定广门城楼等古迹,这为保护建设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3)古镇的市政设施建设已开始起步。问题:(1)古镇的保护级别偏低,不利于开展保护工作。(2)古镇中古建筑破坏严重,村民乱搭乱建现象严重,破坏了古镇的风貌。(3)古镇居民缺乏保护意识,部分居民为追求眼前利益随意改变原有传统住宅,破坏了古镇的完整性。(4)古镇居民的居住环境,居住质量等有待提高。(5)古镇的保护管理权不明确。对古镇的保护管理主要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