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志》“礼”文化研究

《东周列国志》“礼”文化研究

ID:4116960

大小:29.0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1-28

《东周列国志》“礼”文化研究_第1页
《东周列国志》“礼”文化研究_第2页
《东周列国志》“礼”文化研究_第3页
《东周列国志》“礼”文化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东周列国志》“礼”文化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东周列国志》“礼”文化研究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剧烈动荡,朝野礼崩乐坏,然而,作为人类社会得以维持的根本,礼乐制度毕竟“未隳于地”。上至王侯公卿,下至布衣庶民,仍有持礼讲礼者。探寻泱泱中华、礼仪之邦的礼的源头,分析那个时代礼的特点与变迁,以古察今,鉴往知来,也并非一件毫无意义的事。《东周列国志》是取材于《战国策》、《左传》、《国语》、《史记》等史书的长篇历史小说,虽为小说,却有“羽翼信史”的功能,几乎可以作为史传的通俗读本。小说所记述的情节故事,抛开细节不论,是可以在“信史”中找到其本的。笔者试从文本《东周列国志》寻找那个时

2、代有关“礼”的蛛丝马迹。一、关于孝的礼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孝是为人之本,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一。小孝事父母,大孝忠于国,历朝历代,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论语》中记载孔子高徒有子的话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人只要能做到孝,就有了持家治国的本钱。《东周列国志》有关孝的故事,可见于“郑庄公掘地见母”(第四回)、“萧夫人登台笑客”(第五十六回)、“茅焦解衣谏秦王”(第一百零五回)等情节。郑庄公是春秋小霸,出生时因为难产,自小就不招母亲待见,但却是工于心计的奸雄一个。他欲擒故纵,养成跋扈的弟弟和

3、偏心的母亲谋反败露,导致弟弟自刎,又将母亲姜氏迁居颖城,并发下毒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颍谷封人颍考叔听闻此事,以为“母虽不母,子不可以不子”,此举“伤化极矣”!就以献野味为名,进谏庄公,最后以掘泉建室,母子于地室相见的策略,化解了庄公自己设的毒誓,使其母子和解。颍考叔能够调解成功,除了其言辞技巧与谋略,还有就是郑庄公在发了毒誓之后已有悔意。可见,春秋初年,即使位封侯伯,贵为国君,也比较在乎为人以孝,当时的风气还比较纯朴。到了“茅焦解衣谏秦王”的时候,已经是战国末期,正是“民见威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泥沙俱下、岸崩崖摧的时期。

4、相比春秋初年,已经世道不古,功利之心,泛滥激荡,只要谋利当时,留名后世,为达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作为并吞六国,一统天下的雄主,秦王嬴政对于其母与嫪毐私通生下二子自然怒不可遏,扑杀二弟,车裂嫪毐之后,又囚禁其母。有二十七位大夫因为进谏而被诛杀,陈尸阙下。沧州人茅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冒死进谏。茅焦最后成功了。他的进谏一开始就从“夫死生存亡之计,明主之所究心也”的高度切入,一下子就抓住了秦王的要害,接着慷慨陈词,指出秦王的不仁不友不孝之举无以服天下,最后得出结论:“秦之帝业垂成,而败之自大王也”,终于使雄心勃勃“以天下为事”

5、的秦王嬴政醍醐灌顶,最后收起拒谏榜文,收葬谏死者,迎太后归养。相比郑庄公,秦王的母子复合已经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孝道在此已经附着于秦帝国统一霸业的事功之上,也就是说,如果不是为了帝国霸业,秦王才不管什么母子孝道。不过,孝道还可以在这样的纷扰乱世中成为哪怕是做样子的一个招牌,霸业之王也要装模作样地拿孝道来撑持门面,却也说明,孝是中国一以贯之的正统礼仪,只是因时因人不同而有所式微罢了。齐国的齐顷公可以算是最不懂得区分小孝与大孝关系的一位国君。其母萧太夫人因丧夫寡居,日夜悲泣,齐顷公作为儿子,“事母至孝,每事求悦其意,即闾巷中有可笑之事,亦必

6、形容称述,博其一启颜也”。仅限于此,顷公就是一位孝子的楷模,但他却不该以戏弄邦交使臣来作为取悦母亲的由头,以致招来战火,自己也险些在战争中被俘。4晋、鲁、卫、曹四国使臣同期出使齐国,四国使者恰分别有眇、秃、跛、驼的残疾,会聚一处,本是巧合,齐顷公却为了博其母一乐,不听上卿劝谏,故意密选眇、秃、跛、驼者对应地为晋、鲁、卫、曹四国使臣驾车,而让其母在帷帐后偷窥取笑。此乃邦交大忌!齐国因羞辱在各该国握有实权的四国使臣,埋下祸端,后来的齐晋之战,若不是逢丑父与其易服,齐顷公差点成了晋国俘囚。为民谋利,为国尽忠,此乃孝中之大者,身为一国之君的齐

7、顷公,这样的识见是其应有的“政治素养”,怎能以事母小孝坏此大节?何况有大夫谏止而不省,齐顷公确是一位糊涂的国君。孝,是中国浓厚的礼仪,它虽然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体现,但却必须以发自内心的诚敬为根本,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果只提供饮食衣物,乃至有事代为辛苦操劳,却没有源于心底的虔诚与敬意,那跟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呢?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家贫无孝子”,说的就是心意之可贵。贫穷人家的子女奉养双亲的一碗粥,比富家大户没心没肺的奢华宴席更能体现孝的本意。孝应该是

8、本真的,无条件的,若附带其他事功名誉,总是令人怀疑其纯洁性。在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见诸文字的上层人物的孝,大多如此。这也从反面说明,如果没有安定富足的社会大环境,个体的权利与追求,不过是镜花水月,管仲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