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用《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ID:41170155

大小:3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8-18

用《观书有感》教学设计_第1页
用《观书有感》教学设计_第2页
用《观书有感》教学设计_第3页
资源描述:

《用《观书有感》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3、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教学重点:1、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2、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名言揭示诗题,初步理解诗题(什么是读书有感)1、同学们喜欢学名言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条,自己先读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朱熹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2、朱熹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2谁来大声地给大家读读这3条名言?其他同学思考,从这3条名言中你发现了什么?3交流①读书:读书,书面的说法可以称为——观书(板写题目),读书的心得体会,读书的感受,是(继续板写题目)有感这3条名言都是写——读题②作者。朱熹资料拓展:你对朱熹了解多少?学生交流朱熹: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他的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国的治国方针,而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他一生勤奋读书分不开的。他的诗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4、这堂课,让我们一起

3、来看看,朱熹读书有什么感受,这些感受是怎么来的?一起来学习朱熹写的这首——读题二、深入古诗理解,读中领悟诗情(一)读正确,读出停顿1.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鉴”“徘徊”,再指名读】2.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3.这首古诗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所以这句要读出问的语气,我们一起来!4.小结: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

4、,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怎样更好地读出味道来呢?我们首先必须深入地了解诗的内涵。(二)品读一二句.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方塘就是指?多大的方塘?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清)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出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3.“鉴”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字义选择)(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

5、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4.“天光云影共徘徊”“徘徊”什么意思?换成“晃动”行不行?这句什么意思?这里也包含着一种修辞手法?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5.池塘优美的景色,让人非常喜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读,生交流】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

6、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再指名读——女生齐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三)品读三四句.1.诗人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作出回答——为有源头活水来。【出示三四句】2.“渠”这里是指什么?现在生活中指什么?这就是古今意的不同。3.“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

7、而常流动的水)4.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5.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6.如果没有活水涌来,方塘会怎样?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7.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四)辩论明理享受诗趣.1.这首诗全写的是池塘中的水,可是题目却用了《观书有感》,这是为什么呢?2.小组讨论,学生畅所欲言3.交流结论: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___。板书:人的心智:更加聪明←读

8、书汲取4.诗人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指导朗读。【指名读(2人)——齐读】三、拓展新知.1.特色探讨:这首诗写法上有什么艺术特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2.小结:诗人把自己读书之后的感受融入到方塘美景之中,把深刻的哲理寓于景色描写之中,不得不让人佩服。(板书:明理)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