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类抗肿瘤药

抗生素类抗肿瘤药

ID:4120328

大小:1.31 MB

页数:74页

时间:2017-11-29

抗生素类抗肿瘤药_第1页
抗生素类抗肿瘤药_第2页
抗生素类抗肿瘤药_第3页
抗生素类抗肿瘤药_第4页
抗生素类抗肿瘤药_第5页
资源描述:

《抗生素类抗肿瘤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抗肿瘤抗生素抗肿瘤抗生素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学物质,其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是在抗感染抗生素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类一、蒽环类抗肿瘤抗菌素二、丝裂霉素类抗肿瘤抗菌素三、博莱霉素类抗肿瘤抗菌素四、放线菌素类抗肿瘤抗菌素五、光辉霉素类抗肿瘤抗菌素一、蒽环类抗肿瘤抗菌素临床常见药物:1.柔红霉素(daunorubicin,DNR)2.阿霉素(ADM)3.表阿霉素(EPI或E-ADM)、4.米托蒽醌(MTT、DHAD)、5.吡喃阿霉素(THP)蒽环类抗肿瘤抗菌素结构中具有蒽环,且环上还有一个以六元环为基

2、础的侧链与1个氨基糖。阿霉素是柔红霉素14-羟基类似物表阿霉素是阿霉素的4’-OH差向异构体柔红霉素背景:1957年Farmitalia实验室的学者从链霉素peucetius培养液中提取出柔毛霉素。1963年DiMarco等在临床前试验中证实了其具有抗肿瘤作用。与此同时,法国Rhome-Pouleuc实验室也从链霉素ceruleorubidus的培养液中分离提取了同种物质称为红比霉素。1970年国内学者由河北正定县土壤中获得同类菌株并提取同类物质,取名为正定霉素。后来统一命名为柔红霉素。一、柔红霉素化学名称:5,

3、10-并四苯醌,8-乙酰基-10-[(3-氨基-2,3,6-三去氧-a-L-来苏己吡喃基)-氧]-7,8,9,10-四氢-6,8,11-三羟基-1-甲氧基的盐酸盐其结构式为:分子式:C27H29NO10·HCl分子量:563.99作用原理:柔红霉素柔红霉素 作用机制:1.本品与ADM都具有一个蒽环平面,可通过它嵌合于DNA碱基对之间并紧密地结合到DNA上,因而使核酸中含有相当高浓度的药物,这种嵌合可导致DNA空间结构的障碍,从而抑制DNA及DNA依赖的RNA合成,对RNA的影响尤为明显,并可选择性作用于嘌呤核苷。

4、柔红霉素 作用机制:2.在细胞毒作用浓度下,还可抑制核内拓扑异构酶的活力,干扰拓扑异构酶所以起得DNA断裂-重接反应,导致DNA双链断裂,也可引起DNA单链断裂。柔红霉素本品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增殖细胞各期均有杀伤作用。血中t1/2为30-50h,转化为醇的形式由尿中排除,也有相当部分由胆汁排除。柔红霉素柔红霉素是一种临床一线抗癌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及其他肿瘤。其作用机制酷似阿霉素。但柔红霉素的抗瘤谱远较阿霉素为窄,对实体瘤疗效大不如阿霉素和表阿霉素。柔红霉素——不良反

5、应1心肌损伤、心电图异常、心动过速等。总投药量超过25mg/kg时可致严重心肌损伤;2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贫血、粒细胞减少,出血;3过敏;发烧、皮疹4肝脏损伤;GOP、GPT、AI-P升高,黄疸;5肾脏损伤;BUN升高、蛋白尿;6消化器官;溃疡性口腔炎,食欲不振、恶心、呕吐7其它:脱发;倦怠、头痛、眩晕等精神症状;畏寒,呼吸困难等。柔红霉素DNR累积量>300mg/m2时心脏毒性发生率明显上升,且生存期越长、累积量越大,心脏毒性越明显,因此提出了DNR最大累积量的概念。DNR最大累积量不得>300mg/m2,以避免

6、不可逆性的心肌损害。柔红霉素——心脏毒性临床表现:1急性或亚急性心脏毒性        较少见。在治疗中或治疗后的短时间内发生,主要表现为短暂的心脏电生理和心脏节律改变,心电图上表现为非特异性ST-T改变、QRS波低电压、QT间期延长、一过性心律失常等。急性或亚急性心脏毒性的发生并不是使用蒽环类药物的禁忌症,也不预示慢性心脏毒性的发生[5]。柔红霉素——心脏毒性临床表现:2.慢性心脏毒性最为常见,且对临床影响较大。发生在化疗结束1年内,主要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或)心肌病,多为不可逆改变,症状多隐匿,实验室检查

7、可见心脏增大、ST-T改变、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等,可迅速进展为双室心衰。3.迟发性心脏毒性见于化疗结束1年以后。Veronika[6]等长期随访了211例接受蒽环类药物(包括DNR在内)化疗的白血病病人,发现18%的患者出现了心肌损害,主要表现为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异常、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心律失常。二、阿霉素Adriamycin(Doxorubicin,ADM)别名:羟柔红霉素、羟正定霉素、多柔比星、ADR化学名称为:10-[(3-氨基-2,3,6-三去氧-a-L-来苏己吡喃基)-氧]-7,8,9,10-四氢-6,8

8、,11-三羟基-8-(羟乙酰基)-1-甲氧基-5,12-萘二酮的盐酸盐。分子式:C27H29NO11·HCl分子量:579.99阿霉素和柔红霉素的结构基本相同(差异只在一个羟基上)作用机制在于可直接作用于DNA,插入DNA的双螺旋链,使后者解开,改变DNA的模板性质,抑制DNA聚合酶从而既抑制DNA,也抑制RNA合成。在细胞毒作用浓度下,阿霉素还可抑制核内拓扑异构酶的活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