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片断与反思

教学案例片断与反思

ID:41241868

大小:75.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8-20

教学案例片断与反思_第1页
教学案例片断与反思_第2页
教学案例片断与反思_第3页
教学案例片断与反思_第4页
教学案例片断与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学案例片断与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让操作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圆锥的体积”教学案例片断与反思与其它版本的教材一样,苏教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材中同样安排了有关“圆锥的体积”的教学内容。虽然是非课改年级,但我们一直努力尝试着用课改理念来指导教学。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发现关系,实现转化,推导公式”,经过思考,我们设想: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探究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下面就是教学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一个片段。案例片断:师:圆锥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生1:与它的底面积有关。生2:与它的高有关。(出

2、示一组图片,观察,验证猜想)师(小结):圆锥的体积与底面积和高有关。(出示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师:观察一下,它们有怎样的关系?生:它们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师用实物验证,演示:等底等高)师:猜一猜,这里的圆锥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生: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体积的。师:还有其它想法吗?生:可能是。……师:请各小组利用等底等高的一组圆柱和圆锥,做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生动手实验,填写表格: 圆柱与圆锥的底、高的关系几次把空圆柱倒满底高实   验   实验结论 学生汇报操作过程,说实验中的发

3、现:圆锥的体积是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师:(出示一组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这里的圆锥体积还是圆柱体积的吗?生:好像不是。师:请你们利用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再做一次实验。生再次做实验,完成表格。汇报实验结果,强化V=sh这一公式中的“等底等高”条件。教后反思:原来设想实验操作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协调发展,而且,实验操作符合学生“爱动”的特点,比单纯看书、听讲更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学生兴趣一定很浓厚。谁知,事与愿违,在这节课上,学生的兴趣状态一直处于下降趋势。经

4、过反思,我们意识到了本节课的问题所在:虽然学生一直处于活动之中,但这种实验操作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的,学生只是被动地运用手中的学具,去验证对等底等高的圆锥、圆锥体积之间关系的猜想。至于研究方法的确定、实验材料的选择等都是由教师替学生完成的。也就是说,教师为了得出圆锥体积公式,让学生机械地从事着对课本内容的模拟,而且,教师关注更多的是操作的结果,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压缩了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在这种实验操作中,学生也许理解了数学知识,但却没有获得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进步与发展。于是我们想到:为学生创设

5、问题情境,使他们产生探究的欲望,给他们提供多维互动的交流的空间,让他们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人。 经过讨论,我们调整了教学活动方案,下面就是在另一个班进行了第二次教学的片段。案例片断:揭示学习课题后,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能求出圆锥的体积。学生想出的方法有:变形成圆柱、长方体,放入水中求上涨的水的体积,把空圆锥装满水倒入量杯或量筒,等等。师:这些方法都很好,都是把圆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共同探究一种更为一般的计算圆锥体积的方法。你愿意选择哪一种立体图形来作为研究的工具?生:圆柱体

6、。师:为什么呢?生:因为它和圆锥的共同点很多,都有一个曲面,而且底面都是圆形。生:我猜想它们的体积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师:请各小组从实验器材(两只圆柱和两只圆锥容器)中选一只圆柱和圆锥,做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生动手实验,记录下各自的发现。汇报操作过程,说实验中的发现。生1:我们用空圆柱装满米后倒入空圆锥,三次倒完,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生2:我们是用空圆锥装满米后倒入空圆柱,三次正好倒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3倍。生3:我们的发现和第二组一样。但是,我们只倒了一次,量了一下,发现米

7、的高度正好占圆柱高的,也可以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生4:我们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我们发现,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生5:我们这一组实验结果: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生6:……师根据这些实验组的汇报,把结论分成两大类:1、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2、圆锥体积不是圆柱的。师:请小组相互间交流一下,找一找结论不一样的原因。持有两种不同观点的实验小组互换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生再次汇报交流,经过辨析,得出结论: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如果不等底不等高,圆锥的体积有可能不是圆柱的。概括公式V锥=V柱=s

8、h(等底等高)教后反思:以上的教学过程,学生表现得积极主动,课堂上时时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和第一次活动相比,虽是同样经历了“猜想------验证------解释”的知识建构过程,但是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实验方法是多样的,材料选择是自由的,所以操作探究是主动的,合作交流是投入的。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