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农药污染对植物微核产生的诱变效应

实验五农药污染对植物微核产生的诱变效应

ID:41266409

大小:553.56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8-20

实验五农药污染对植物微核产生的诱变效应_第1页
实验五农药污染对植物微核产生的诱变效应_第2页
实验五农药污染对植物微核产生的诱变效应_第3页
实验五农药污染对植物微核产生的诱变效应_第4页
实验五农药污染对植物微核产生的诱变效应_第5页
资源描述:

《实验五农药污染对植物微核产生的诱变效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实验六农药污染对植物微核(MCN)产生的诱变效应实验内容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器材与材料四、操作步骤五、实验结果六、思考题一、实验目的1.掌握环境优先污染物的概念;2.了解“三致”物质的潜在危害;3.掌握微核观察和计数的方法。二、实验原理微核,是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一种异常结构,往往是细胞经辐射或化学药物的作用而产生的。在细胞间期微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游离于主核之外,大小在主核1/4以下。三、器材、试剂与材料1.器材光照培养箱、瓷盘、纱布、水浴锅、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解剖针、计数器。2.试剂(1)卡诺氏液:由三份纯酒精和一份冰醋酸混合而成(现用现配);(2)1.0mol·L-1盐酸

2、;(3)70%酒精;(4)1%醋酸洋红:将50mL45%的醋酸水溶液放人150mL锥形瓶中,文火煮沸,然后徐徐投入0.5g洋红粉末,再煮1~2h,在此溶液中悬一个铁钉,1分钟后取出,使染色剂中略具铁离子(或在溶液冷却后加入1~2滴醋酸铁溶液)以便增加染色效果。将溶液过滤后,置于具玻璃塞的棕色玻璃瓶中备用。(5)用农药磷胺(phosphamidon)与水配置系列溶液:0%(对照)和20%。3.材料吞豆根尖(初生根或次生根)实验材料四、方法与步骤实验流程如图所示:1.材料准备取蚕豆种子,在蒸馏水中浸泡24h,使种子充分吸胀,置于铺有滤纸的瓷盘中并盖上湿纱布,在23±1℃的光照培养箱中培养1~2d

3、,使其长出1.5-3.0cm长的初生根,此时切除初生根以保证侧根的生长发育。2.染毒处理待侧根露白后,随机分组。每组选择10粒种子用配制好的农药溶液染毒处理6h,取出后用蒸馏水冲洗,并移至蒸馏水中修复培养22~26h(两个细胞周期)。3.材料固定取修复培养结束的蚕豆根尖0.5-1cm于卡诺氏固定液中固定12~14h。如需长时间保存,则将样品置于70%酒精中,4℃保存。4.材料解离将固定后的根尖材料用1mol·L-1的盐酸在60℃恒温水浴中解离15~20min。5.制片将解离后的根尖材料用蒸馏水漂洗数次,取出置于载片上,从根冠起切取根尖1~1.5mm,用解剖针捣碎,加1~2滴染液,染色10-1

4、5min。盖上盖片轻压。6.镜检在40×10倍显微镜下,凡小于主核1/4以下的,同主核有相同染色效果的,圆形、椭圆形或其他类似的形状的染色物质都可以算作微核。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后期微核自动识别系统五、实验结果通常每一处理组至少观察5张较好的片子,每张片子至少观察1000个以上细胞。结果有两种表示方法:微核率‰=微核数/观察统计的总细胞数×1000‰微核细胞率‰=具有微核的细胞数/观察统计的总细胞数×1000‰。污染指数(pollutionindex,PI)PI=处理的微核千分率平均值/对照组的微核千分率平均值基本无污染:0

5、3.5;重度污染:PI>3.5六、思考题一、实验中农药引起微核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二、磷胺属于哪种类型的农药,该种农药对生物的影响以及在环境中的行为有何特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