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与阴阳五行及堪舆学说

古建筑与阴阳五行及堪舆学说

ID:41306815

大小:40.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8-21

古建筑与阴阳五行及堪舆学说_第1页
古建筑与阴阳五行及堪舆学说_第2页
古建筑与阴阳五行及堪舆学说_第3页
古建筑与阴阳五行及堪舆学说_第4页
古建筑与阴阳五行及堪舆学说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建筑与阴阳五行及堪舆学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古建筑与阴阳五行及堪舆学说兰溪市博物馆陈星中国的古建筑,源远流长。从河姆渡木榫结构房屋开始,已有七千年以上的历史,可以说是一气呵成,血脉相承。中国的古建筑,历来以木骨架结构为主,又兼地处东亚大陆,气候复杂,不得不与飓风、沙暴、洪水、寒流作斗争,其中火患又是建筑毁灭的重大因素,古代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认为这些都是由冥冥之中某种超自然的力量主宰的,与建筑的定位、朝向等等密切相关,随着阴阳五行学说的兴起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专门讲究阴阳风水的堪舆学,几乎与中国的古建筑相终始。颤堪舆一语,据东汉许慎注:“堪,天道也;舆,地道也。”张晏说:“堪舆,天地总名也。”引申为阴阳风水。堪舆学的

2、起源很早。中国位于北温带,为了取暖,居室最理想的朝向应是朝南。《周礼》说:“唯王建国,辨方正位。”“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辩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周礼·考工记》“置槷(标准)以悬,视以景,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诗经·豳风七月》:“塞向瑾户”,向是朝北的窗,户是朝南的。《诗经·大雅·绵》说古公父,率周人迁岐,“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是说卜龟得兆,然后筑室。至公刘迁豳,公刘乃“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源泉,度其隰原,度其夕阳,于豳

3、斯馆,止基乃理。”12意思是说公刘测日影以定方向,观察山冈的南北和水源,才筑室于豳。这可以视为堪舆学的滥觞。至战国时代,出现了七雄并争,竞相高以奢丽,楚筑章华于前,赵筑丛台于后的大兴土木的局面,同时由于阴阳五行学说的兴起,应用到建筑上,就发展成为堪舆学。《史记·历书》:“是时独有邹衍,明于五德之传,而散消息之分,以显诸侯。”《封禅书》:“自齐威、宣之时,邹子之徒,论著五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之瑞,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史记·日者列传》说:“孝武帝时聚会占家问之,某日可取妇乎?五行家曰可,堪舆家曰不可。”可见西

4、汉时已有堪舆家这一名目。《汉书·艺文志》载有《堪舆金匮》十四卷、《宫宅地形》二十卷,阴阳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并介绍说:“形法者,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声气贵贱吉凶。”从战国时燕人邹衍开始,经汉代司马季主、严君平、晋代郭璞等人的添加附会,至隋唐时的袁天纲、李淳风,堪舆学发展到登峰造极。堪舆学与周代的礼制结合起来,成为古代建筑设计上的一种出发点,举凡城市、宫殿、陵墓、寺观、民居的定位形制及色彩装饰,无不贯彻了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种种原理。要研究欣赏中国建筑艺术,就不能不对堪舆学有所了解。一、城市设计都城是帝王子孙的万世基业,在风水的

5、选择上,尤其慎重。《周礼》:“唯王建国,辨方正位。”“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12这就奠定了中国历代都城的格局。明代的北京城,布置了一条长达八公里的中轴线,堪称世界城市设计中最壮丽的作品。《诗经·定之方中》:“定之方中,揆之以日。”注云:“定,营室也。方中,昏正四方也。以知东西南北。”是说以营室星和日影来确定正南。据《史记》记载,武王灭纣,“定天保,依天室,营周居于洛邑而后去。”及成王时,“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秦文公时,至氵开渭之会,曰:“昔周邑我先

6、秦嬴于此,后卒获为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营邑之。至秦德公既立,“卜居于雍,后子孙饮马于河,遂都雍。磉狗邑四门,以御蛊灾。”汉代的长安城,南北两边都是不规则的折线,北城作南斗形,南城作北斗形,号称斗城,除了与河流的流向配合外,显然有风水之说的因素在内。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唐朝和清朝以外,每一个新朝建立,都要毁灭前代的都城,这几乎成了一个惯例,其原因就在于要破坏前代的所谓“王气”。最典型的是明军攻破元大都时,毁灭了当时世界上最壮丽的“汗八里城”。到明成祖营建北京时,还在元大都宫殿的遗址上用挖护城河的泥造了一座景山,以镇压元人的“王气”。在城门的命名上,也同样体现了阴阳风

7、水的学说,如唐长安的宫城,北为玄武门,南为朱雀门,东为春明门,西为金光门。就一般的中小城市的选址来讲,也是非常讲究的。以浙江兰溪古城为例,据《光绪兰溪县志·形胜》记载:“兰溪由金华玉壶山翔舞起伏,直走大河之滨,融结为县治,后枕层峦,前挹九峰,西北则寿昌。建德诸山排衙列乾,周回环拱,兰阴一山,屹立横亘,近如屏障,衢、婺两港皆数百里奔流至此,汇成巨渊,水陆通途,南出闽广,北入吴会,故形胜甲浙东。”从实际来看,12兰溪古城位于三江之汇,挂榜山(即大云山),青龙山(即金钟岭)回环左右,山河襟抱,正是综合了堪舆学上的飞龙饮水、金凤归巢之形。城以海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