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与伯莎:《简爱》中两位女性形象的分析【文献综述】

简爱与伯莎:《简爱》中两位女性形象的分析【文献综述】

ID:413208

大小:3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07-30

简爱与伯莎:《简爱》中两位女性形象的分析【文献综述】_第1页
简爱与伯莎:《简爱》中两位女性形象的分析【文献综述】_第2页
简爱与伯莎:《简爱》中两位女性形象的分析【文献综述】_第3页
简爱与伯莎:《简爱》中两位女性形象的分析【文献综述】_第4页
简爱与伯莎:《简爱》中两位女性形象的分析【文献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爱与伯莎:《简爱》中两位女性形象的分析【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 目:简爱与伯莎:《简爱》中两位女性形象的分析专业:汉语言文学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简·爱》是一部自传色彩很浓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简爱”始终在为女性意识的复苏做着努力,面对约翰的咒骂与毒打她会还手,并且拒绝屈服;面对布罗克赫斯特的“绝对权力”,她始终愤怒和反抗;面对罗彻斯特与爱情时,她不甘只是单纯做附属品,所以她追求平;面对圣·约翰的虚假求婚,她头也不回地拒绝……作者从正面刻画这样一个至纯至善的女子来抒发对女性意识觉醒的呼吁。而“伯莎”的形象始终是迷离的,是隐晦的。

2、伯莎被关在桑菲尔德庄园的顶楼,作为一个女性形象,可见她的自由也被禁锢着;她火烧丈夫、夜毁婚纱、火烧庄园……都能体现她为自己的自尊与自由做着奋力反抗。看似疯狂诡异的行为却总有一种微妙的理性蕴含其中,伯莎行为古怪、恐怖可怕,时常处于攻击性的状态,但是,当这样一个充满愤怒仇恨的人进入简的房内却不曾伤害过她,可见作者对这一人物有意的刻画。“在简举行婚礼的前一天晚上,伯莎进入了简的房间。当她带着简的头巾站在镜子跟前时,简仿佛看到了自己的脸。”这一情节则充分显示了简和伯莎之间存在着不可分裂的羁绊。笔者作此文的目的就是分别谈谈伯莎与简爱这两位女性形象在《简·爱》一书中各自发挥的

3、角色作用,作者通过她们两位截然不同的形象展现两种不同对命运的反抗的状态,却始终反映出同样的自尊和自强的女性意识。她们的存在是正与反的对立,她们的形象是美与丑的结合,但是就是由于存在着这样的落差,才使得简爱与伯莎的形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也正是由于存在着“简爱”和“伯莎”两个不能相容的形象,作者才能更完整地阐述当时社会下所萌发的女性意识。6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夏洛蒂·勃朗特的童年生活很不幸,辛酸的成长史促使她对“简爱”的不幸命运刻画地淋漓尽致。在小说《简·爱》中,她饱含着痛切之情对此作了描绘,“小说中主人公简爱

4、自幼父母双亡,寄养在舅母家,经常挨打受骂,精神和肉体都受到严重摧残。后又被狠心舅母送去劳渥德慈善学校”①,而小说中可爱的小姑娘海伦的形象,就是以她的姐姐玛丽亚为原型的,海伦也早早死于痨病,与病死的姐姐相仿。“被英国女权主义批评家艾伦·莫尔斯赞誉为‘富有生命活力的女性写作的先驱’之一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一直被视为女性主义的教科书,主人公简爱由于‘热爱劳动、自重、自尊、自强、自立的形象’受到世界女性的推崇。乔伊斯·卡·欧茨(JoyceCarolOats)在为小说第三版所作的‘介绍’中曾指出:‘在1847年《简·爱》出版之前,英国文学虽不乏叛逆女性的形象,但

5、像简爱那样卑微、平凡、孤苦无依的‘弱势’女性如此自觉地对抗强大的父权社会,算是空前的。’简爱实际上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这个女人生性倔强、不断抗争,虽然她的抗争之路不乏一些无奈之举。但这种无奈之下表现的是一个不甘于宁静的心和强大的勇气,而在这抗争的背后,是一个思想成熟、理性的女人的成长。”②在《禁闭在“角色”里的疯女人》(详见《外国文学评论》)一九八八年第一期)一文中,朱虹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简·爱和疯女人应该是共同受男性压迫的姐妹;但《简·爱》是主流文学和通俗小说的结合体,为了迎合读者对通俗小说所要求的刺激,于是疯女人被打发到顶楼上去充当坏女人这

6、一角色了,又丑又恶的她只能作为简的善与美的陪衬物、对立面而存在于小说中。“书中主人公简爱的形象也成为女性自强勇敢和理性精神的象征。当我们一再地将赞誉之辞家住与简的身上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书中另一个奇特的女人——伯莎·6梅森。由于夏洛蒂的友谊遮盖,也由于伯莎是简和罗彻斯特爱情的绊脚石,读者往往不能透过文字的背后,看清这个疯女人的真正遭遇,从而反感她的存在,甚至为她的死亡而感到欣喜。而实际上,这个疯女人的命运才是我们应该为之叹息的。……”③“仅就对伯莎的评介和诠释而言,以1979年为界,大致表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1979年以前的研究往往以简和罗彻斯特为中心,

7、对隐身阁楼的伯莎的论断往往过于简单、草率、武断。要么加以边缘化,让其游离于中心之外,用以铺垫、陪衬和凸显中心人物之用;要么加以妖魔化,对其贴上诸如‘恶魔’、‘吸血鬼’、‘疯女人’、‘弃妇’、‘变态者’等一个个十恶不赦的标签。到了1979年,伴随着女权主义批评家吉尔伯特和库巴合著的《阁楼里的疯女人》一书的面世,上述局面才得以改观。《阁楼里的疯女人》为人们洞开了那间阁楼的一扇‘天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人们藉此从不同层面对伯莎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尤其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进行剖析的居多)。于是,这位被囚阁楼、身处暗室的孤独女人的重要价值渐渐地凸现了出来,该形象背后所潜

8、藏的丰富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